生耕致富專題講座-馬以工談「綠色迷思」


【人間社記者陳秋玉 台北報導】

在環保意識高漲的時代,台灣第一位推動生態保育概念的監察委員馬以工5月21日應邀於佛光山台北道場生耕致富「環保與心保專題講座」上,就「綠色迷思Green Myth」與600餘位聽眾展開熱烈討論及剖析,對於聽眾提出的疑問,主持人台灣大學環工所教授蔣本基,也給予最詳盡的說明。
  
「瓶裝水、龍頭水和礦泉水哪一樣比較環保,瓶裝水與礦泉水能稱為綠色?」馬以工對於瓶裝水的迷失提出說明,表示保特瓶無法百分百的維持緊密,所以仍有被汙染的機會。瓶裝水受歡迎的主因是廣告所致,而非真正的乾凈。真正的綠色飲水是保護水源不受汙染的自來水。馬以工說,瓶裝水大量抽取水源,使用的瓶器等同每年1650萬桶的石油,加上運送的裝箱等,耗費資源龐大可謂相當不環保。
  
對於有機食物的迷失,馬以工說,有機食物真的環保嗎?有機食物是沒有農藥及基因改造問題,但這些並不等於環保。馬以工認為,健康食物是符合時令,什麼季節就吃什麼蔬果。況且養殖有機家禽、家畜和水產所需耗費龐大的水清洗,長久而言並不符合綠色效益。
  
生態學有一則Nature Knows Best. 所有的發展都必須全面觀照,全球暖化可能是地球周期的變化,也可能是人為環境破壞的影響,在一切未知的時候,我們必須更加地小心。馬以工說,氣候的變遷,人類所面臨的不只是全球乾旱、沙漠化的問題,還有災害造成的生態破壞,如何才能走出永續發展的道路?
  
馬以工認為,綠色文化旅遊與自然資源有密切關聯,利用開發生態,尊重脆弱地區,設施融入當地環境,在可承受及符合經濟效益的生存下,一層層抽絲剝繭地考量,為當地生態尋找永續發展的機會。
  
馬以工提到,節能減碳的「碳」交易已是全球的趨勢,例舉國內外節能減碳的事例,說明科技工業的發達,為國家帶來經濟繁榮的同時,也隱含著污染的隱憂。
  
馬以工講師和蔣本基教授,除了灌輸聽眾豐富的環保概念,並呼籲身體力行的做綠色尖兵保護環境。民眾對保育環境的高度關心,提出一連串的問答題,不管是生物科技發展的汙染?政府如何處理廚餘?洗碗使用肥皂、黃豆粉、還是清潔劑才不會造成汙染…等?講師不但詳盡說明,聽眾的熱衷問題也顯示出對「環保與心保專題講座」的支持。
  
台北道場生耕致富專題講座/論壇將於5月28日,邀請環保署長沈世宏、台灣大學環工所教授蔣本基、中央大學校長蔣偉寧、交通部觀光局局長賴瑟珍、台達電子文教基金會部門經理張楊乾就「綠色科技」、「綠色產業」、「綠色生活」展開最後一場「環保與心保專題論壇」。並於主題座談上與大?談論「環保與心保」。敬請民?把握機會聆聽。

活動照片

  • 未命名-1.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

分享頁面到: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Post to Tumblr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