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教授講座「感悟東方智慧」


【人間社記者李祖翔 台北報導】

在中國掀起傳統文化閱讀風的于丹,5月6日在佛光山台北道場說《論語》,講題「感悟東方智慧」,從一般人看不見的角度,在儒家、道家中穿梭,最後點出:「倫理是現代文明不能拋棄的寄託,生活無爭是理想的典範,但無論儒或道,都與佛教有西方淨土的意涵一樣,打造美好的世界。」現場1200名聽眾,聽得津津有味。
  
  現代追逐科技文明,教育也不斷培訓精英,但為什麼身為精英卻不快樂?于丹說,因為心靈不富足,也忘了祖宗的智慧:「倫理、無爭、樸素生活。」多少人劍拔弩張,是因為心裡鬆不下來,內心的緊張造成衝突、不恭敬,不恭才會受到人家侮辱,所以孔子說:「恭則不侮。」要把心修練得柔軟、慈悲就是論語兩萬多字中出現最多的一個字,「仁」的意義,不過只有恭,不足以在現在的世界順利生存,必須再加上「寬、信、敏、惠」四個字。
  
  孔子說:「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于丹用找工作和禪公案的例子來解釋,她說,許多大學生向她請教學習東方古人智慧,如何順利找到工作?她反問他們,給自己第一份工作是不是太高,並且希望面試的老闆都是比爾蓋茲?她認為是學生老是讓自己的心往窄處走,才遇到那麼多挫折,所以人心要寬,此外做人如果有信用、敏捷勤奮,善於觀察人際之間的進退、懂得看見下屬的優點並給予鼓勵,還會覺得找不到希望嗎?
  
  「這世界上也沒有廢物可言,所謂的廢物是放錯地方的財富。」除了自己的心寬,也要看得見眾人的好,于丹從俚語、竹林七賢,講到在印度旅遊時,看見信徒表情中寧靜的喜悅,在在讓人感受到內心器量比科技物質重要的氛圍,最後她以星雲大師說過的話作結:「出家是法門,紅塵也是法門,不入紅塵、不用各種角度思考人生,怎麼有穿越苦難後的慈悲容顏?」于丹認為儒、釋、道說的都一樣:「內心的從容態度才是現代人要學習的主要價值。」
  
  聽眾用最熱烈的掌聲回應演講的精采。

活動照片

  • 1.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

分享頁面到: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Post to Tumblr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