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成道日與臘八節

🎑「臘」,在我國遠古時代本是一種祭禮名稱。「臘」是從「獵」字演變而來。因為歲末,農作物收藏完畢,處於農閒,人們出外打獵,用以祭祖先,敬百神,以祈福求壽,避災迎祥,稱為「臘祭」。秦始皇統一全國,下令制定曆法,將處在冬末春初新舊交替之際的十二月,稱為「臘月」。臘月最重大的節日是十二月初八,人們要祭祀祖先及司嗇、昆蟲等八種神,以祈求豐收和吉祥,故稱「臘日」或「臘八節」。

🕯依北傳佛教的說法,釋迦牟尼佛是在臘月八日成道,後世佛弟子為紀念這富有深意的日子,一般寺院都會嚴備香、花、燈、塗、茶、果、珍饈供佛,並舉行誦經等法會活動,稱為成道會、成道節、佛成道日、臘八會、法寶節。佛教傳入中國之後,佛陀成道紀念日更和傳統的臘八節相互融和而大大的流傳起來,成為我國春節前的一個重要節日,稱為「小年」。

🪔寺院在紀念佛陀成道的活動中以煮「臘八粥」供佛及分饗信眾為整個法會最受歡迎的行事,也是佛教深入民間信仰的最直接助力。據佛典記載:佛陀出家後,先修苦行,歷時六年,形銷骨立,後來發覺苦行非究竟之道,便決定放棄。當他來到尼連禪河邊,由於飢餓過度,昏倒在地,此時有一牧羊女見狀,以粥供養佛陀。佛陀食後,體力恢復,端坐菩提樹下沈思,於十二月八日悟道成佛。僧眾為紀念此事,特仿牧羊女供養乳糜的典故,於該日以「諸果品、五穀煮粥」供佛,稱為五味粥、臘八粥或佛粥。

🎒寺院以此粥供佛後,多饗之信徒,或分送至檀那家,佛教徒在臘八節吃臘八粥的習慣逐漸廣傳至民間,到了宋代,已成為我國民間習俗。臘八也由佛陀的成道節日轉化為綜合節日,臘八粥自然也成為節慶食品了。

👵🏻到了清代,喝臘八粥更為盛行,據《燕京歲時記》載,明清之際,每逢臘月初七晚上,就在坤寧宮支起能盛百十來斤米料果品的大鍋,通宵熬煮,香氣瀰漫,令人垂涎。又雍正時,每逢臘八節,在雍和宮內設大鍋煮臘八粥,並請喇嘛誦經祈福,再把臘八粥分贈給王宮大臣品嚐。民間也爭相仿效,闔家聚食,饋送親里。

🙏🏻現今寺院大都遵循往例,取新鮮穀、果,如花生、百果、紅棗、栗子、香菇等混合熬製,大量供應信徒取食。因此,在佛陀成道日,一般的民眾也會到寺院禮佛上香,吃臘八粥,祈求平安吉祥。

活動照片

  • 202311佛光佛陀成道紀念日.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

分享頁面到: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Post to Tumblr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