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道場孝道月早課6 如培法師開示「發心的次第」

【 文:廖麗珠 摘錄 圖:網路截圖 】

佛光山台北道場法務組長如培法師,於8月21日早課《地藏經.卷下》開示「發心的次第」,記載於大師《佛法真義》﹤發心的次第﹥。不論在法義上、思想上、字義形式上,都是讓我們在現代生活當中,用我們所習慣的語言,更加容易理解,進而實現與落實。

省庵大師在〈勸發菩提心文〉裡面,開宗明義,第一句話就說:「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要務,立願居先。」我們要發心,就要立願。發心有不同的層次與次第。所以信仰佛教的人,對發心有了認知、認同,就會去實踐。你信佛的功行、信仰的次第高低,大概都是從你的發心來評鑑、來論斷。

「三種發心」:一、增上生心;二、出離心;三、菩提心。相信大家都有爬過樓梯,如果這裡有一千個階梯要你一口氣爬上去,你們做得到嗎?答案:「做不到!」但是有訓練的人,可能可以;大多數都會回答做不到。

我們看佛光山叢林學院女眾學部場景,草坪中間是成佛之道,盡頭有許多階梯,之後有個平台,平台後仍有階梯,階梯之後才能到達大悲殿。其實,我們發心的次第,就如同這張圖片般,我們走在成佛之道,就是一個人剛要發「增上生心」來修人天乘的修行法。(…影片有問題喔…)

我們要把做人的道理、倫常、基本的義理,把人根本做好,在身、口、意上面,我們要身做好事、口說好話、意存好心,也就是把三好做好。從女眾學部的階梯,第一層總共有20階梯,走上去之後有一個平台,就像剛所說的從發增上心來修持「人天乘法」;上了這個階梯來到第二個平台,比喻為發出離心,來到修聲聞法的地方,達到聲聞緣覺基礎之後;持續沿著樓梯往上走,就到大悲殿。圖片中三個紅色圓門打開就是大悲殿前的廣場,到這樣就已經到了我們發菩提心,而我們所修的法就是「菩薩乘」的法。修行的次第就是這樣一階一階的上去。

有人會問,我不要按照階梯和中間的平台,直接到最上層的平台,這樣我就覺悟成佛了!「有可能嗎?」答:「我想這是不切實際的。」我們所有的修行,都需要修菩薩道,直到我們成佛、解脫。大師在《佛法真義》講到,發心有不同的層次與次第。例如,在世界上想要功名富貴,未來比現在更好。如有人在追求財富上面,其實只要合理,就可發增上心。

上回八關齋戒佛學講座時,有為穿著漂亮的小姐來找我,說她在媽媽肚子裡就開始學佛。可是,她是微軟工程師,就喜歡名牌,有能力賺很多錢,我不能買這些東西嗎?可是媽媽告訴我,我學佛就要捨棄這些東西,造成她很苦惱。我回答她,佛教沒有人告訴妳不可以擁有這些東西,妳有沒有看到菩薩,菩薩也都很莊嚴,妳也可以來做一個發心的菩薩。所以,只要妳合理,都可以發增上生心的。也有少數人,對世界上的財富沒有很大的興趣的,而有更高的理想,遠離這些明聞利養的誘惑,不在上面執著,而選擇出家修道。這是發出離心。

其實,無論是出家、在家,都可以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呢?」簡單來說,就是我們常聽到的「上求佛道、下化眾生」的心。好像只有上沒有下,其實可以同時進行,上求佛道,一邊提升自己、充實自己;其實也不是為了自己,而是要下化眾生。學佛的重點是來發菩提心,同時幫助別人。所以發菩提心,是以出世的思想來做入世的事業。

也就是說,在這個世間上,做了許多的事。初發心不是為了要貪求什麼,而是要照顧更多的人,幫助更多的人。發菩提心,就能以出世的思想,做入世的事業。菩提心主要是以人為尊,所謂「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能夠犧牲奉獻的人,才是菩薩,才是發菩提心的人,也才是真正的佛弟子。

最後,以大師的文章結語。大師說,現在大家信奉人間佛教,每一個人要用增上心來開發心田,要用出離心來耕耘心田,要用菩提心來播種心田;要開發心裡的慈悲、智慧、信仰、力量、慚愧等寶藏,發心待人慈悲、發心精進修行、發心改變氣質、發心減少煩惱,無論做什麼事,只要發心,就有力量,心一發,世界就不一樣了。

活動照片

  • 未命名-1.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

分享頁面到: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Post to Tumblr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