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菩薩的般若行 台北道場佛學講座
【人間社 廖麗珠 台北報導】2022-06-13
「菩薩是誰、誰是菩薩!」佛光山台北道場6月11日禮請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暨《佛光大辭典》英譯總召集人妙光法師,透過ZOOM直播,為八關齋戒戒子及信眾講說「人間菩薩的般若行」時,給大家的提問。在如來殿現場觀看ZOOM直播及YouTube線上聆聽者,共近1,000人一同精進修持。
妙光法師首先說明:「菩提薩埵梵文為bohdi+sattva」的由來,舊譯為「大道心眾生」;而玄奘大師新譯為「覺有情」。《注維摩詰經》:「菩提是佛道之名,薩埵為大心眾生,有大心方能進入佛道,故名菩提薩埵。」;又《大智度論》:「以諸佛道成就眾生;自修佛道以化他」;另《阿毗曇》:「謂此人發廣大心,求無上道,救渡眾生故名為菩薩。」
「大心即大乘的『大』」,梵文為maha(大)+yana(乘、交通工具)。妙光法師進一步解釋,能夠將眾生從煩惱的此岸載至覺悟彼岸的教法稱之。其具有七種特性:境大性、行大性、智大性、精進大性、方便善巧大性、證得大性及業大性。法師勉眾以此七種特性作為學習菩薩道前行的基礎,所以一定要有信心。
妙光法師再以《小品般若波羅蜜經》〈深功德品第十七〉說明,佛陀告訴須菩提,用菩薩思惟來觀察:般若波羅蜜多的甚深意。其方法:根據般若波羅蜜教,能如是學;根據般若波羅蜜說,能如是行。如是思惟並加以修習,乃至一日,所作功德,無有限量。又人一日一夜間起念甚多,如用菩薩思惟加以學習,則能離退轉過惡,捨若干劫數生死之難。
「為什麼叫做『人間佛教』?」妙光法師再問。法師依體、相、用次第說明:「體,是人間佛教的精神;相,是人間佛教的呈現;用,是人間佛教的實踐。」用出世的心做入世之事的精神,在空間的呈現,即是實踐佛法須在眾生中求;不求成佛只求開悟,在時間的呈現,即為實踐現世成就;相信我是佛,成為依賴的力量,便能開發自我潛能;當能同體共生,所呈現在人間,便是實踐廣結善緣。
觀世音菩薩,意指真正得到解脫,獲得自由自在的有情眾生,又名觀世自在菩薩。妙光法師再從梵文釋示:「Avalokitesvare(ava從高處往下+lokita觀察世間+isvara自在)」。接著他引述西北大學李利安教授,對觀世自在的人間般若行有六種例示:有求必應、智慧解脫、接引往生、加持滿願、行善積福及指點迷津等,來說明為何觀世音菩薩這麼受世人歡迎。
最後,妙光法師勉眾,要學習觀世音菩薩六種例示,發廣大心,具慈悲心、智慧力、善巧方便及勇猛力,平安度過這次疫情。當心中有所畏懼害怕時,記得要回到心靈之家,回來道場親近佛菩薩,精進努力用功。
講座圓滿後,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為2022年第一梯次供僧道糧勸募委員頒發聘書。本梯次頒發對象為北市北一區、北六區及美術館的委員,共發出百餘張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