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泉法師佛教藝術講座 管窺敦煌的信仰與文化10/18

有泉法師佛教藝術講座 管窺敦煌的信仰與文化
【人間社記者 彭高鳳 高雄報導】 2020-10-21

佛光緣美術館高雄館主任有泉法師,10月18日於佛光山普賢寺2020人間佛教系列講座,主講「佛教藝術·管窺敦煌的信仰與文化」,從「佛法在人間—星雲大師與佛光山的敦煌美學」、「藏經洞—看見石窟的寶藏」、「人間瑰寶—信仰和文化」3大綱領,引領160位聽講者領略佛教藝術是世人共有的珍寶。

述及星雲大師的敦煌美學概念,緣由棲霞山寺的千佛洞、焦山佛學院「佛教古物展」及敦煌、雲岡、龍門等各大石窟等薰陶,佛教藝術成為星雲大師生命的重要內涵,立下藉由藝術弘法的大願,「以文化弘揚佛法」為佛光山人間佛教四大宗旨之一。

「將現代佛教藝術結合中國傳統建築,與萬里之遙的敦煌石窟藝術,隔著時空相映」,有泉法師為眾導覽佛光山,大雄寶殿殿堂內供奉的三寶佛、四周牆面一萬四千八百尊釋迦牟尼佛小金尊聖像、穹頂壁畫的佛像、蓮花、藻井和四周樑柱上的飛天圖像,以及殿外屋檐上的圓形瓦當、金龍、神獸;東禪樓的佛教壁畫藝術、雲居樓二樓的功德牆磚,乃至佛陀紀念館普陀洛伽山觀音殿,處處彰顯敦煌佛教藝術之美。

敦煌古稱「沙洲」,位於甘肅、青海、新疆的交會點,曾是古絲綢之路上的一個咽喉要地,由於是宗教、文化和知識的匯合處,在歷史舞台上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有關敦煌石窟最早開鑿的歷史,依據唐朝李克讓《重修莫高窟佛龕碑》的記載,始於中國五胡十六國時期前秦苻堅建元二年(西元366年),沙門樂僔見到三危山宛如千佛現身的金光,於是在該處建窟。唐代達到鼎盛,歷經了前秦、北涼、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等十幾個朝代,共1600餘年。

西元1900年6月22日(清光緒26年5月26日),敦煌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圓籙在清理今編第16窟的積沙時,無意間發現了藏經洞(即今第17窟),從中出土了西元4至11世紀的佛教經卷、社會文書、刺繡、絹畫、法器等文物共5萬餘件,極具歷史、藝術及文化價值。

1907年起至1924年,英人斯坦因、法國考古學家伯希和、日本大谷探險隊吉川小一郎和橘瑞超、俄國佛學家奧爾登堡、美國探險家華爾納先後瓜分掠奪大量文物。聽及於此,與會者莫不慨歎。

從克孜爾石窟第207窟壁畫上一位畫工的形象,可想像畫工一手舉著小油燈,一手執筆,畫出令世人驚愕不已、鬼斧神工的壁畫來。莫高窟最北邊是這些畫工們居住的洞窟,空間只能藏身,生活面對孤獨難耐,饑寒交迫之苦。往往一個洞窟的壁畫,需要幾代畫工才能完成,而支撐的力量源自於信仰,不忘初心。

2018年的佛光山海內外徒眾講習會中,「師父,請問您最大的夢想是什麼?」星雲大師答道:「我不做夢ㄟ!」有泉法師引述師徒簡潔的對話,見證星雲大師,憑藉著信仰的力量與精神,成就佛光山的開山、佛陀紀念館的建設。並以《星雲大師全集·佛法真義·不忘初心》的內容勉勵眾人。

相關圖片

  • 佛光緣美術館高雄館主任有泉法師,10月18日於佛光山普賢寺2020人間佛教系列講座,主講「佛教藝術.管窺敦煌
  • 佛光緣美術館高雄館主任有泉法師,引領160位聽講者領略佛教藝術是世人共有的珍寶.jpg
  • 聽講者專注諦聽.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

分享頁面到: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Post to Tumblr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