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從畫中來 從敦煌壁畫中諦聽千年天樂梵音

為使大眾了解佛教音樂藝術的歷史,佛光山蘭陽別院2月27日於11樓舉辦「無聲之聲:敦煌佛國的天樂梵音」佛學講座,邀請佛光大學助理教授覺冠法師主講,共有230信眾來聆聽敦煌畫中的天樂饗宴。

法師表示,佛陀初期為使信眾修持時不分心,是採取「非樂」的態度不允許歌唱的,後來因給孤獨長者的建議才開始有了「歌詠法言」,這是佛教音樂的開端。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與西域音樂交流,在敦煌492石窟中有音樂題材的壁畫洞窟就有240個,壁畫上樂舞演出者有3,400多身、樂器4,549件、樂器種類有44種,囊括吹、拉、彈、打四大類,如笙、笛、箜篌、琵琶、箏、拍板等融合中國傳統及西域胡樂,可說是中西交流的音樂寶庫,激盪出佛國豐富的天樂梵音。

佛光山星雲大師為提倡以音聲弘揚佛法,不但保留傳統梵唄繼續發展,也將民間音樂填詞成琅琅上口的佛歌,更原創詞曲成膾炙人口的人間音緣,讓社會充滿清淨喜悅的梵音歌聲,建造一個充滿歡喜快樂的人間淨土。

佛光人林燕鈴說,音樂可以陶冶性情,聽了講師的介紹才知道原來中國佛教的音樂從唐朝以來就這麼豐富多彩,在虛擬實境的VR中一窺敦煌洞窟的究竟;雖然疫情期間不能出國造訪敦煌石窟,卻也彷彿神遊了天女歌舞、梵音裊裊的佛國淨土。

佛光人謝許忠表示,透過現代科技重現,敦煌石窟第220窟西方極樂世界壁畫影像,在法師導覽說明下,讓聽者彷彿回到唐朝河西走廊貿易活絡的絲路,感受東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盛況,壁畫描繪結合極樂世界及唐代宮廷音樂饗宴,欣賞了現存和已散失的樂器,從眼根授受,轉化入耳根,意根意會,讓與會者有如親睹西方極樂世界佛國現前。

相關圖片

  • qtexne8v5vbrm0acp93xp79rz.png
  • wxcjvtni3jpmloxj2h0j5dk5x.jpg
  • xtga7kijkcztbm0xggc63pwf3.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

分享頁面到: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Post to Tumblr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