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陽別院佛學講座 從《華嚴經》談生命中的種種覺悟經驗

2021年佛光山蘭陽別院佛學講座,3月4日在蘭陽別院6樓,邀請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現任佛光大學佛教學系教授郭朝順,主講「從《華嚴經》談生命中的種種覺悟經驗」,宜蘭地區信眾約有200人,齊聚一堂,深入經藏,理解佛教的精神與內涵,期盼從另一層面的思考與反省空間,建構生命的價值,活出自在與歡喜的人生。

郭朝順首先說明:《華嚴經》是佛陀在菩提樹下打坐時,發現每個空間,每個地方,每個世界都有佛,要用清淨的眼光,看到眾生皆有佛性,因此要用謙卑的態度去面對與學習,善惡皆由心轉,平等智慧通到每個世界,宇宙包含一切空間;見佛智慧,佛就在您身邊,佛會示現為父母,子女或冤親債主,都在教導我們,所以我們不能捨棄,其實更要加以保護;空相是平等的,性空看到的平等尊貴,才能去除我見和分別心,才能將穢土看成淨土;覺悟的佛是有平等心的,無分別心,能將每個眾生都看得尊貴,世界一切都是尊貴,都有值得學習的地方。

郭朝順教授說,「華嚴三聖」是指毘廬遮那佛、文殊菩薩、普賢菩薩,普賢菩薩代表願力,受菩薩戒;《華嚴經》的重點,是佛放光說法就要入三昧,表示了解華嚴境界,見無數佛摩頂受記;普賢願海殊勝,難以超越,普賢菩薩是菩薩行的集合,十地菩薩行之空有無礙,成佛的關鍵是不忘失悲心初願,不取證入涅槃,不捨眾生,人間菩薩行者即是未來佛。

郭朝順強調,覺悟為宇宙一切眾生的永恆追求,成佛也是每個人普遍的最高生命價值,所以需要能自願永恆的迴向面對眾生,更能於空性中,興起救度眾生的各種行動,覺悟是無止息的空有無礙菩薩行,能於一切處見佛學佛。

講師結論表示,學佛是要學習佛陀處理生命問題,佛學也是學習佛陀對生命問題解決的答案整理,我們既要學佛也需要佛學,同時更要學會世俗的種種學問,以求度眾利生,能深入明瞭普賢行願,是於事事物物中見佛,學佛之自覺覺他;在生活中事無大小,人無貴賤,要於一法中見其不得已,起慈悲心,更要於任何一人身上,見其尊貴,起恭敬心;既知萬法唯心,萬法亦如鏡,皆能自現見者之心。

劉珈妗分享,自己來自阿根廷,因緣際會,就讀佛光大學佛教學系,受星雲大師精神感召及佛法薰陶,而改變氣質,翻轉人生,畢業後回饋星雲大師及社會大眾,留校服務;佛教學系二年級學生郭彥里說,因到極樂寺旅行的因緣,就讀佛光大學,透過「大乘佛教概論」、「唯識」兩科課程,極受感動,時時觀照自己起心動念,相信一切境界都有佛陀加持,無時無刻都在學習慈悲,感謝星雲大師,感謝學校教育,才有今日的成就。

相關圖片

  • euo0avjaeqdrw9h71ur18pwhx.jpg
  • ivaqvdvxfcrk2tw2dovl992bk.jpg
  • xvsh7lirk54kwdfwbz88ckk82.jpg
  • 857jkxigjc1e75hxuu9er2etx.jpg
  • c5v92xnmnvfjgbpndr5zgalqi.jpg
  • xhmlwgn2l3mpbdpsgrwsomu31.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

分享頁面到:

Share on Facebook Tweet Post to Tumblr Share on Linke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