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
獻給疫後世紀的人間力量
★佛陀怎麼說、我們怎麼做,於現世既富足又安樂。
星雲大師:佛陀教導妙慧童女的修行之道,
即是人生的應世、用世之道。
台積電志工社社長|張淑芬
感動導讀書中的慈悲之美、智慧之香。
想要長得好看、想要擁有好人緣、想要工作穩定、想要親友平安、想要受人信任、想要自在優游、想要獲得清淨、想要遠離心魔、想要得到解脫、想要往生佛國……。
亙古以來,生命的精進與努力,無非尋求以上十種大解脫,這十個人生的課題,將近二千六百年前,佛陀透過回答妙慧少女的提問,已經給予我們最明確的富足安樂指南。
二十一世紀已過了不少年,歷經了新冠病毒的百年大疫和世局動盪,氣候變遷,四大不調,世間面臨巨大的危機。
星雲大師圓寂前的一生,講經、說法、弘道、行慈,對如來真實義有著印心的體解。
星雲大師為安頓現代人之身心憂惱,以深入淺出的方便詮釋,從《妙慧童女經》出發,為我們指出「十種幸福之道」,跟著佛陀做改變,您可以是人間最幸福的人!
佛陀教導妙慧童女的修行之道,即是人生的應世、用世之道。佛陀教妙慧造佛像、禮佛塔,教她慎言語、敬眾生,目的同歸一處:用恭敬心、清淨心來看自己和眾生,自己是佛,眾生也是佛!
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禮佛,正是為了珍視、禮敬自己與眾生尊貴的佛性。只要把人做好,則人人都會成佛。所以,人間佛教追求的是現實與修行(世出世間)成就的福慧雙得。
—星雲大師
本書特色
本書詳述2600年前,一位八歲少女「妙慧」向偉大的覺者佛陀,請教十個人生的關鍵問題,妙語問答中佛陀就已經告訴我們如何做到這一切。
台積電志工社社長張淑芬感動導讀:書中的慈悲之美、智慧之香
收錄《妙慧童女經》原典與白話譯釋,指出十種幸福之道,跟著佛陀做改變,您可以是人間最幸福的人!
目錄
【導讀】古經典,新幸福 ◎張淑芬
【自序】人間最幸福的人 ◎星雲大師
前言 女性的覺醒
向女性致敬的一部經典
八歲幼女 座中問佛
十大問題 震驚全座
佛陀開示 十個問題
種種神異 令眾歎服
現世富足 出世安樂
序章 妙慧大哉問
佛光普照一切
求法的珍貴
自利利他的菩薩
一切美好的開始在學會讚歎
幸福第一道 怎樣能得到端正美麗的外貌?
一、不起瞋恨心
二、安住在慈悲中
三、歡喜有益於人的正法
四、恭敬諸佛,即心即佛
幸福第二道 怎樣能得到富貴圓滿的人生?
一、及時的布施
二、沒有輕慢心的布施
三、喜悅的布施
四、不求回報的布施
幸福第三道 怎樣能使親友相處和睦、家庭美滿?
一、不搬弄是非
二、幫助別人得到正確的見解
三、護持正信佛法
四、發菩提心,行菩薩道
幸福第四道 怎樣能超越肉身的限制,得到解脫?
一、散香人間,散美人間
二、不傷害一切生命
三、心中有佛,與佛相應
四、對成就佛果深具信心
幸福第五道 怎樣能開發無限潛能,自在優游?
一、不障惱別人行善
二、不阻撓別人弘揚佛法
三、點亮自己的心燈
四、常修習禪定法門
幸福第六道 怎樣成為受歡迎、沒有怨敵的人?
一、直心結交善友
二、不生嫉妒之心
三、樂於分享他人的成就
四、讚歎別人的善行
幸福第七道 怎樣才能講話使人信任、歡喜接受?
一、言行一致,說到做到
二、透過善友,改正缺失
三、聽人說法,不予批評
四、虛心受教,去除我執
幸福第八道 怎樣才能免除修行時的障礙,得到清淨?
一、遵守戒律,清淨自在
二、聽經聞法,不生毀謗
三、不忘初心,護念初心
四、善待眾生,廣結善緣
幸福第九道 怎樣才能調伏煩惱,遠離心魔阻撓?
一、每一個眾生都有佛性
二、發憤精進,中道而行
三、常勤念佛,生起信願
四、一切功德,回向眾生
幸福第十道 怎樣能命終時一定見佛,往生佛國?
一、成人之美,滿人所願
二、行善信善,提升生命品質
三、支持發心行菩薩道的人
四、禮敬供養佛、法、僧三寶
結語 佛法的妙心巧慧
一、成就不離因果
二、有志不在年高
三、男女本性平等
四、願力不可思議
附錄 關於《大寶積妙慧童女經》
一、珍寶積聚串連的《大寶積妙慧童女經》
二、中譯者菩提流志
三、《妙慧童女經》原典與白話譯釋
自序
人間最幸福的人
◎星雲大師
多年以前,我為佛光山叢林學院的學生上課,講過一部《妙慧童女經》;這部經因為是收錄在以故事樣貌集結的《大寶積經》中,所以也可稱為《大寶積妙慧童女經》。
我講說這部經典,其實是有一些緣由的。一者,佛經中常說修行路上「願捨女身」,令一些女性感到困惑,以為自己在修行這條路上,比男性矮了一截;二者,過去社會男女兩性未臻平等,所以我想藉由推廣這部經典來提升女性的地位。
其實,現今佛教的推廣,不論是出家或在家,女性都具有無比重要的力量。例如在台灣,出家眾以女性居多,再加上在家女性全力護持佛教,也都是讓佛教正法能在台灣興盛的主要原因。《妙慧童女經》的主角,除了佛陀之外,就是一位名叫妙慧的八歲童女。當時妙慧童女向佛陀提出十個攸關人生修行的課題,包括:如何讓自己的相貌端正美好?如何獲得富貴?如何與親友和睦相處?如何化生坐入蓮花(沒有肉身的限制)?如何擁有神通自在(開發無限的潛能)?如何處世無怨?如何所言讓人信受?如何離開修持佛法的障礙?如何遠離魔障?如何於此生終了之時,能得見佛?佛陀都各答以四種修行法門。
佛陀說:「人人皆有佛性。」所以,若說《妙慧童女經》是女性解脫、成佛的寶典,也是不為過,因為每個眾生都會成佛。更何況在《妙慧童女經》裡,妙慧童女發願將來要作佛,而佛陀也授記他未來必將成佛!
這些年來,我倡導每一個人要直下承擔「我是佛」,因此每每在許多講話的場合,都要大家大聲說:「我是佛!」佛是清淨、平等的覺者,如果我們能從「三好」出發,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身口意三業清淨,不也就是人間的覺者了?
佛陀教導妙慧童女的修行之道,即是人生的應世、用世之道。佛陀教妙慧造佛像、禮佛塔,教他慎言語、敬眾生,目的同歸一處:用恭敬心、清淨心來看自己和眾生,自己是佛,眾生也是佛!
所謂「心、佛、眾生,三無差別」。禮佛,正是為了珍視、禮敬自己與眾生尊貴的佛性。只要把人做好,則人人都會成佛。所以,人間佛教追求的是現實與修行(世出世間)成就的福慧雙得。
這部《妙慧童女經》,我們可以視為:佛為「英雄出少年」的年輕人而說,為女性生起稀有勇猛之心而說,為追求富足與安樂的眾生而說,更是為眾生的生權、平等和解脫而說。
今整理結集當年講說《妙慧童女經》的文稿成書,名為《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希望大家都能由此入佛知見,從佛陀的智慧中得到富足和安樂,成為人間最幸福的人!
二○一三年一月
導讀
古經典,新幸福
◎張淑芬(台積電志工社社長)
我一直非常欽敬星雲大師,大師是一位深刻關注世人的宗教家,他壯闊澎湃的弘法之路,在在處處都將佛法與當代生活密切連結,對人類心靈的淨化,有著全球性的影響力。
尤其讓我佩服的是,大師著書立說悲智圓融,總是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精采生動的故事,把深奧的佛理,點化成人人可以親近的道理。近日,我讀到大師嶄新成書的《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以二千六百年前佛說的《妙慧童女經》為本,為身心憂惱的現代人,詮釋出融佛法精神於人生幸福的十條道路。我一讀又讀,咀嚼再三,真是雋永無限啊!
這十條道路所涵蓋者,從自處到處人、從肉身到心靈、從入世到出世,我讀著讀著,覺得眼前彷彿是一部衛星導航地圖,隨著文字層層深入,依循導引步步修習,原來,在古老經典中,可以看到這麼新穎的幸福活力。
美是生命深處的莊嚴
《妙慧童女經》的二位問答主角,一位是佛陀,另一位是八歲的提問者妙慧童女。當時妙慧童女向佛陀提出十個問題,架構了人生全面性的成功。觀之思之,我作為現代女性,特別覺得這小姑娘的大哉問,意味深長。
女性,並不是男性的附屬或對立角色,我認為,修行是男女無別的,菩薩道上人人能行,當我們不斷長養智慧,並將智慧化現為自利利他的行動,人生的圓滿才真正成就了。
比如妙慧童女的第一問:「怎樣能得到端正美麗的外貌?」我相信從古至今,美貌是絕大多數女性的追求,然而,什麼是真正動人的美?有時我們會看到這樣的一對夫妻,丈夫帥氣瀟灑,妻子卻其貌不揚,而兩人竟能琴瑟和鳴、相守到老。從外人的角度也許認為妻子很醜,但他的丈夫可是別具慧眼,看到了外人看不到的內在之美。所以我覺得,真正的美,是發於中而形於外的自信、自足魅力,即使五官不漂亮、鼻子不挺、眼睛不大,但氣質出眾仍能綻放耀眼的光芒。
佛陀告訴妙慧童女成就端正美貌有四種方法,其中之一是「造佛形像」。星雲大師在書中詮釋說,造佛形像是為了提醒我們憶念佛陀的德行,進而啟發內在的佛性,從而彰顯於身心,自然清淨莊嚴。大師的說法既有現代感又具親切性,讓我想起今年(二○一三)五月間,我應佛陀紀念館「百畫齊芳──百位畫家畫佛館特展」之邀,參與作畫活動。當我執起畫筆,描繪祇園芳樹間的佛陀形像時,耳聞目見法相莊嚴,當下身心的安詳寧靜,的確就如「心靈美容」。
提筆作畫是造佛形像的一種方法,其他如歌詠讚頌、文字描寫、拍照攝影……每一個現代人,都可以找到「美」化自己的修行模式。
現世富足,出世安樂
妙慧童女的第二問:「怎樣能得到富貴圓滿的人生?」那麼何為富貴呢?是花上大把鈔票飽啖海參魚翅?還是一碗陽春湯麵就開心知足?我認為,心靈安住才是真實的富貴之福。
我常有機會與台積電志工社的同仁們一起出訪,不論是為榮民之家的老人、兒童中心的小朋友服務;或是替偏遠小學、資源貧瘠的孩子們說故事;抑或協助高中校園提出節能評估及改善計畫;甚至如莫拉克颱風之害,及時協助受災民眾的救濟……每當看到同仁們助人的笑容,就深深覺得,他們是真正的富人,因為布施。
布施時間、心力,布施專業技能、知識經驗,他們是有福的人。我非常贊同星雲大師在書中所說:「懂得布施給人的,最是富有;布施就是『給』,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佛陀告訴妙慧童女得到富貴的要點之一,就是布施。
當一位二十一世紀的高科技人,在遙遠的山巔水湄為孩子們講故事,所實踐者,正是佛陀所教誨公益利他的修行。可見佛經、修行一點也不遙遠,就在日常生活中,俯仰即是、用心即得。
妙慧童女的一問、二問直到十問,總體而言,就是創造一個「現世富足、出世安樂」的成功人生。星雲大師作了次第鮮明的界分,「現世富足」的部分,包括了得端正身、大富尊貴、眷屬不壞、處世無怨、說話人信;「出世安樂」的部分,則包括佛前受化生、命終見佛,而自在神通、法障淨除、永離魔業則是修持佛法時可獲得的利益。具足入世、出世的圓滿性格,就是這部經典給我們的珍貴教示。
且做凌空散花的天女
過去有一段時間學插花,那時,我會插上大大小小的盆花,一一送給同事朋友。花,在我的生活當中,有如一泓芬芳之流,流貫在空間、畫布間、人與人之間。因此當我讀到妙慧童女的第四問,怎樣能在佛前化生於蓮花座上,超越肉身的限制,得到出世的圓滿?而佛陀回答其中一個方法是「捧花供佛」時,瞬時讓我感動莫名。
特別是星雲大師對花香供佛的詮釋:「『天女散花』就是散美在人間,散香在人間,散得貢獻在人間。我們若能把歡喜散播在人間,把慈悲散播在人間,把佛法散播在人間,不也是天女散花了嗎?」這意象是多麼鮮明深刻!
我不是佛學家,僅是修行路上追隨而行的人,承蒙大師不棄,容我在他老人家的著作裡贅言一二,我真真不敢以為文作序的導讀人自居。我覺得,經典之中戒德薰香遍一切處,是人間最上真香,那麼,且讓我做一個凌空散花的天女吧,權將這篇小文當作撒花散香的手勢,告訴世人,這書裡有慈悲之美、智慧之香。
多年前,我曾將達賴喇嘛親送給我的佛像轉贈給一位朋友,因為我覺得他比我更需要鼓舞與祝福。閱讀大師《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時,我又想起這件往事,書中的福慧兩足,真如同有佛安坐啊!既坐在我們的面前,又坐在我們的心中。
那麼,我知道《十種幸福之道─佛說妙慧童女經》正是人間深深的祝福。
二○一三年一月
內文試閱
幸福第二道:怎樣能得到富貴圓滿的人生?
復次,妙慧!菩薩成就四法,得富貴身。何等為四?一者、應時行施;二者、無輕慢心;三者、歡喜而與;四者、不希果報。
很多人認為佛教徒不應該追求富貴,而應該追求心地上的開悟,所以要安貧樂道。但是為什麼佛陀在這裡要說「菩薩成就四法,得富貴身」呢?
此部經典,談的是世出世間的圓滿,前三講所提的「受端正身」、「得富貴身」、「眷屬不壞」,都是現世受用的圓滿,有了這樣的圓滿做為基礎,也就能讓菩薩在世間上沒有障礙,無後顧之憂地行菩薩道而成就了。
說到富貴,社會上有些人生活過得十分艱辛,心中不免怨嘆:世間上,有的人要錢有錢、要愛情有愛情、要事業有事業、要大樓有大樓、要官位有官位,我怎麼都要不到呢?人的福報到底是從那裡來的呢?
福報有福報的來處,福報不是偷來的,不是搶來的,不是妄想就有,更不是怨恨就可以獲得。福報從那裡來?所謂「一分耕耘,一分收穫」,有的人勤勞節儉,所以福報便跟著而來;有的人歡喜跟人結善緣,凡事也就都有貴人相助,一切就都很順利。
你有播撒福報的種子嗎?如果沒有播種,又怎麼能開花結果呢?你對有利大眾的公益善事,都積極參與了嗎?如果沒有參與,怎麼會有你的一份福報呢?「廣結善緣」你實踐了嗎?有了善緣,好運就會隨之而來;沒有結緣,怎麼會有福報呢?一個人的福報有多少,是由自己決定的。
所以,要想得到富貴嗎?佛陀告訴妙慧要做到以下四點:
一、及時地布施
世界上,懂得布施給人的,最是富有;只會貪圖別人給自己的,最是貧窮。一般人,給自己很容易,給別人很難;但是,如果不播種,又怎麼會有收成呢?如果不給人,又怎麼會富貴呢?
也有很多人認為布施是施以錢財,窮人又怎麼有能力布施呢?其實,佛教的布施,有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財布施是以衣服、臥具、醫藥等資身用物來幫助別人;法布施是用知識、技術、真理來教化人;無畏布施是維護正義法理,為社會除暴安良,給眾生精神安慰。
布施就是「給」,是世界上最美好的事。給人一句好話,給人一個微笑,給人一份心意,給人一點服務;善的「給」予,可以美化人生,淨化社會,維繫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所謂「應時行施」,也就是在恰當的時候做布施。在人家不需要的時候,你給他萬萬千千,只不過是錦上添花;反之,人家需要的時候,你怎麼也不給,那可真是一文錢逼死英雄好漢。所以,及時給人一點幫助,雪中送炭,才是布施的真義。
在我的理想,「各取所需」是人間最美好的境界,佛光山開山初期,我就是這樣奉行的。當初有二十個人跟隨我出家,每個月發零用金時,個人要用多少錢,都是任由他們各自取用,不固定金額多少。因為有的人自己就有幾千、幾萬元,這一百塊錢給他,他根本就不需要;而對沒有錢的人來說,做一件長衫要花一百五十元,買一雙鞋要花一百二十元,你給他一百塊錢還是不夠用;這麼做也就不是真正的平等了。
所以,平等是什麼?應各人所需,給予適當需用。當初我是怎麼個做法呢?那時我拿出二萬塊錢擺放在一道牆的背後,讓這二十個人各自去取所要花用的錢;當然,我不在現場看大家拿,你想要得到一百元的,就拿一百元;想要得到五百元的,就拿五百元;想要一千元的,就拿一千元。
因此,這些年我到大陸弘法,和人談起佛光山,常開玩笑說佛光山實行的是「社會主義」,各取所需,各取其用,讓每個人都感到無所匱乏,適得其有。
但是後來有人說這個方法行不通、不公平。原來有的人去取錢時,覺得反正沒有人知道拿了多少錢,師父也沒看到,就把兩萬塊錢統統都放到自己的腰包裡了。由此也就可以知道,菩薩道的修行還要有道德觀作為輔助。
佛教中,「應時行施」最好的例子就是佛陀的弟子大迦葉。
身為頭陀第一的大迦葉,經常出入王舍城布施福祉。特別是他托缽的時候,總是遠避富豪而選擇貧窮之家。在大迦葉認為,貧苦之人由於經濟困難,雖然聽聞正法都很歡喜,卻無法得到行布施的福報,也就更應該給予布施的因緣。
在王舍城中,有位孤苦伶仃的老婆婆,白天,從東街流浪到西街;晚上,則隨意睡臥在小巷角落。有時,富家的傭人會將不要的洗米水倒給老婆婆,飢餓的老婆婆則以破瓦片盛裝。大迦葉知道老婆婆的處境之後,有一天特別前往拜訪。
尊者來到時,老婆婆挺起病身,一看是位莊嚴的乞食比丘,心想:難道比丘比自己還窮嗎?怎麼會來向她乞求供養?所以就向大迦葉尊者請問:「在這國中,沒有比我再貧窮苦惱的人了,難道世間上已經沒有一個仁慈的人願意供養沙門了嗎?你來找我乞食是沒用的,我還得靠別人救濟我呢!」
大迦葉回答:「今天我就是為了救濟你的貧窮,才特地來向你乞食的。我若用物質幫助你,雖可以免你一時之苦,但卻會更增加你的貧窮,不如你隨意把身邊的一點東西布施給我,以此功德,來世你一定可以生在富豪人家或生到天上。」
老婆婆被尊者的說教和慈悲給感動,但一時卻找不到一樣東西可以布施,忍不住就傷心哭泣起來。
大迦葉說:「老婆婆!有意布施的人,即非窮人;知道慚愧的人,也就是穿著法衣的人。你既擁有這兩種稀世之寶,也就不是貧窮的人了。看那些在世上占有金銀財寶的人,不知道布施,不懂得慚愧,才是極愚癡、極貧窮的人。」
老婆婆聽後,歡喜無比,忘記自己污穢的身體,便將瓦片裡剩下的骯髒米水,捧給了大迦葉尊者,尊者恭恭敬敬地把它接受下來,並且立即就把米汁給喝了。
不多久,老婆婆離開人世,由於布施供養米汁的功德,往生忉利天宮,做了美麗的天女。有一次她念起前生的福業,想起大迦葉尊者的恩惠,便降下人間,將天華散在尊者的身上。
曾經,我訓斥某個徒弟後,他心裡很難過,就傷心哭泣起來。這時,另一個徒弟卻跑來跟我談話,還有說有笑。於是我就訓斥他說:「某某正在傷心,你為什麼不去安慰他,跟他講講話,給他鼓勵呀?」
他說:「師父!您沒有叫我去啊!」
所謂「應時行施」,這個「應時」很重要。見人受到責備,應及時主動前往安慰、鼓勵;對方心裡難過痛苦,而你卻顧著自己談笑風生,就不恰當了。所以,吾人應學習大迦葉尊者,「應時」安慰人、鼓勵人,無論做什麼事,都要把握住最好的一刻。
有一個人,一個月後要在家中請客,由於宴客當天需要大量的牛奶,他想應該事先做好準備,才不會到時候手忙腳亂,於是異想天開地認為應該先把牛奶存在牛腹裡,等到宴客的日子到了再一起取用,這樣不但省事,客人也可以喝到新鮮的牛奶。
有了這個想法之後,他把母牛及小牛分開,也不再天天擠牛奶。一個月後,宴客的時間終於到了,他把牛從牛棚裡牽出來。然而正當他要擠牛奶時,卻無論如何使力,一滴奶水也取不著,讓客人當場大笑不已。
佛教講「照顧當下」,所以,發心、實踐要及時。所謂「人生三間」,對於時間的控制、空間的安排、人我之間的處理,都要恰如其份。
雲居禪師曾說「十後悔」:「逢師不學去後悔,遇賢不交別後悔,事親不孝喪後悔,對主不忠退後悔,見義不為過後悔,見危不救陷後悔,有財不施失後悔,愛國不貞亡後悔,因果不信報後悔,佛道不修死後悔。」所以,無論做什麼事,一定要懂得掌握機緣,適時而行,才不致後悔莫及。(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