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蘇宗新書《觀音》分享會 以台語詩轉法輪
【人間社 宋滌姬 高雄報導】 2022-11-11
以《斯卡羅戰歌》榮獲「第八屆教育部閩客語文學奬臺語現代詩社會組第一名」的作者周蘇宗,11月8日在佛光山南屏別院舉行首場新書《觀音》分享會,這本全部以台語創作的詩集,是周蘇宗的第一本著作。香海文化執行長妙蘊法師、南屏別院住持妙樂法師、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吳欽杉等200多位佛光人,共同前來分享新書誕生的喜悅,現場充滿佛光一家親的溫馨氛圍。
妙樂法師贊許周蘇宗佛緣深厚,初次來到大雄寶殿,就有詩作誕生。參加完藥師法會,就能將《藥師經》背誦起來。他是位孝子,對母親十分孝順,常為了母親而在佛前發願,還以母親的名字成立奬學金。周蘇宗熱心公益,認同星雲大師對教育的付出,熱心贊助「好苗子」以及「書車」。周蘇宗對大師的佛法理念也十分相應,用台語詩來使法輪常轉。妙樂法師贊歎周蘇宗已不只一世熏習佛法,佛法已深植在八識田中。看到浴佛法會,三分鐘就完成一首詩,出口就能成章。妙樂法師認為生命是環形緣分,生生不息,期許大眾再續菩薩道因緣,共成佛道。
妙蘊法師說明周蘇宗因母親的緣故,發願寫書。而香海文化在出版這本書時,很具挑戰性。因為有些台語的音聲,不知如何呈現,而且這是本有聲書,不知用什麼軟體比較適合。不過還是一一克服了。而且在編輯中常得到法喜。像是〈缽〉一詩的插圖,讓妙蘊法師想起佛經裡,目犍連尊者想知道佛的聲音能傳到多遠的地方呢?於是尋著佛音一路飛行,一直到光明幡世界才稍作休息。而他停留的地方,正在一位菩薩的缽緣。這幅畫的畫家並不是佛教徒,卻畫出佛經的典故,而目犍連與周蘇宗都是孝子,這樣的巧合,怎不讓人驚喜呢?妙蘊法師贊歎此書是本很有能量的書,值得大家細細體會。
陳和順與周蘇宗是30年的好友,陳和順回顧當年,他帶著周蘇宗來佛光山參加水陸法會,周蘇宗第一次參加就7天全勤。盛讚周蘇宗有智慧又很發心,對星雲大師的一筆字特別有感觸,他的佛詩與大師的理念是相合的。
周蘇宗在會場以〈起鼓〉一詩說明創作緣起。他在2012年來到佛光山大雄寶殿,看到大佛,就有靈感唸出詩來,走出大殿,還在穿鞋時,靈感又來了。他認為是詩來找他,不是刻意要創作的。周蘇宗又分享〈佛陀佇佗位?〉、〈放光〉、以及他看到大師為《物語》寫序,引發他創作〈佛珠〉、〈缽〉、〈袈裟〉等佛門器物的詩作。以及從《人間音緣》的〈幸福是啥物〉得到靈感而作的〈幸福〉一詩。
在談到〈阿母多謝你〉一詩,周蘇宗以事先的錄音讓大眾以音聲閱讀,而他也在聆聽中紅了眼眶。
周蘇宗說明他的詩以「慈悲喜捨」為內容的主軸。如〈佛珠〉:「佛珠,佛珠,唸出福慧雙修,慈悲種福田,喜捨真空慧。」又如〈缽〉:「佛陀恩賜的福田,欲咱布施結好緣;愛咱手心向下,慈悲喜捨,隨時行善。」都提到慈悲喜捨。他曾得到星雲大師贈送的一筆字:「美滿因緣」,預示了他跟佛光山的因緣美滿。周夫人雖然不是佛教徒,這一席話讓周夫人十分感動,特地上台獻花,表示對他創作的支持。
讀者朱淑美聽到現場唸〈阿母多謝你〉一詩時,深深觸動心靈。跟作者一樣的紅了眼眶,生出「子欲養而親不在」的共鳴。
讀者吳淑慧雖然不熟台語,但感受詩作充滿佛法,與大師的理念相合。她期望有更多如周居士所寫的現代佛詩,讓佛法弘傳有更多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