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禪堂開示錄

字級大小:

A-

A

A+

參禪心態與觀念---永本法師

回目錄

維那師父慈悲!各位同參!

一、聞思修的重要

佛法的大綱是戒定慧三學,由戒發定,由定發慧,不知道我們是否有仔細想過這個問題?為什麼佛陀要把戒擺在最前面?不論是出家、在家修持梵行都要以戒為主,乃至於常常強調從聞思修才能夠進入三摩地,要從聞所成慧才能夠進入思所成慧,最後要修所成慧,才會成就涅槃大道。

各位同參,不知道你想過這個問題嗎?阿難尊者號稱多聞第一,在佛陀身邊整整二十五年,聽聞佛陀的法義,比其他的尊者羅漢還要多,可是為什麼在一次托鉢的當下,就被摩登伽女用咒語迷惑,幾乎喪失戒體。阿難的示墮,無形中也強調,如果我們只有多聞佛法,那麼面對境界、面對煩惱是完全沒有力量的。

千萬不要自以為我已經聽過很多的佛法,也看過很多的經典,那只是聽聞,還是沒有力量轉化我們潛在的執著。阿難就是一個最好警惕我們的例子。同時也告訴我們,阿難雖然是佛陀的堂弟,雖然佛陀是一個聖者,縱然他們有親緣關係,也無法藉由佛陀的力量讓他得度,這無非是告訴我們佛法講究「自修自悟」。

一般說師父引進門,修行在個人,歷代的高僧為什麼一直提醒我們,生活中要把握當下,「若論佛法,一切現成」,好與不好、善惡是非,都要我們自己去承擔。因為最好的親人、最愛的眷屬也無法代替你的生老病死啊!

二、參禪的心態

參禪的人應該要有什麼樣的觀念呢?

(一)跏趺難坐也要坐。你不盤腿,心就沒辦法靜下來,心不靜下來,你怎麼看到你自己?調心的第一步,首先要將你的妄心收攝,開始盤坐時,腿子可能不聽話、較僵硬,但是你還是要學習,因為你要自悟自度。有僧問道:「如何出離生死?」靈雲禪師說:「青山原不動,浮雲任去來」。為什麼禪師要告誡我們這一句話?青山原不動,是我們每個人的真如佛性,常住不變的真如;浮雲任去來,是說明面對外在的六塵境時,你不能起心動念,有善惡、是非、厭惡、喜愛等等的七情六欲。那麼只有在蒲團上面,學習收攝身心,往內觀照,才能真正看到自己。

(二)習氣難除也要除。一個參禪的人不能放下習氣,你還參什麼?習氣涵蓋面非常的廣,日常生活的喜好、人情事故的揀擇、因緣環境的好壞,都是我們原本的習氣,會挑這個、會挑那個,這都叫做習氣。我們瞋心也好、慢心也好、懦弱也好,面對自己就要努力從禪修裡面去改變自己。

(三)情執不斷也要斷。若不斷情執,你跟智慧永遠沾不上邊;習氣不除,更不可能開發智慧。如果你無法在日常生活中觀照自己的習氣,沒有辦法去轉化,那麼坐在蒲團上也等於是零。因為你只是讓你的身心靜下來,跟石頭沒有什麼兩樣。你靜坐的目的,不是把你訓練成木頭人,是要透過靜修的過程,在心靈層次不斷的提昇,讓你更慈悲、更包容,讓你更懂得站在別人的立場去想,讓你的心地更柔軟,更懂得隨緣。

(四)委曲難受也要受。五濁惡世不可能通通都是好的,更不可能通通都是順境,是非、冤屈、忍辱通通都要接受,因為這只不過是世間因緣和合所呈現的相貌,是短暫的而已。事事如幻夢,甦醒便沒有了;生命如浮雲,過眼成空,請問你還執著什麼?

當你一口氣不來時,萬般帶不去,只有業隨身,世間所有的委曲都是「因果」兩個字。過去所造,今生所受,過去沒結善緣,今生福德因緣就不具足,像很多佛弟子的證道經驗與修持方法,都與他過去的修學有關。

所以修學佛法的人,尤其是禪修的人,在逆境上面縱然有很多的委曲,你也要接受,那是你轉化菩提智慧的一個關鍵和一個因緣,有時候不妨提醒自己,讓你成就第二個密勒日巴。

(五)六根難收也要收。眼睛喜歡看外面,耳朵喜歡聽長長短短、是是非非,口業每天喜歡嘀咕嘀咕,我們的六根在接觸六塵境時,不斷地向外攀緣。佛陀曾經告誡佛弟子,修行的人要像烏龜一樣,懂得收攝。當烏龜伸出頭腳行走時,若是看到野狼來了,就趕緊把頭腳縮進去,野狼再怎麼樣兇猛,久而久之,牠也等的不耐煩了。因為烏龜的頭、烏龜的手、烏龜的腳都不伸出來,牠也無從下手!

修道人應該向烏龜學習「往內」收攝,外在不好的情境,不好的因緣、音聲、環境等等,都要隨時隨地提醒自己收攝六根;除非你很有定力,在面對六根接觸六塵境時,不會起心動念,能夠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那麼當下任何一個法界即是道場。所以,我們參禪的人要懂得培福、要懂得行善,在二六時中,要喜歡培養福德因緣,喜歡思惟正法,喜歡深入經藏,並依之修行實踐,唯有透過不斷地薰修,才能培養福德因緣,開發智慧。

三、參禪的觀念

明天各位同參就要出堂了,也許你喜歡在家裡繼續參修。這裡有幾個觀念提供給大家參考,尤其是禪修的人,這些觀念對你一個人獨修是很重要的。

(一)戒不可犯。戒的範圍雖然很多,可是它沒有離開四重罪,殺、盜、淫、妄。一位喜歡殺業的人縱然修了禪定,最後只能墮到鬼神道,無法出離三界。禪修的人不離淫欲,上品的人變成魔王,中品的人變成魔民,下品的人變成魔女。若是你不持戒,縱然修禪定到了四禪八定,一樣出不了三界。不論你有沒有受戒,凡是禪修的人,一定不可違犯殺、盜、淫、妄,這是禪修的基本條件,必須遵守。

(二)氣不可隨。自己坐久了,身體的氣脈、四大五蘊自然會調和,也會有一些觸動的現象,但是當你觸動的時候,要告訴自己回歸到你的所緣境,因為你不是要作乩童,也不要跟外道一樣,練外丹功;你是在修心,是為了開發智慧。

任何的氣都是四大本身調和所成,沒有什麼稀奇的,你要讓氣脈通暢,當然只有多行懺悔,乃至於多跑香、運動,還有適當的吐氣,才能排除體內的廢氣,讓你的氣脈早日通暢,氣脈通暢就不會有觸相了。

(三)身不可重。如果你覺得打坐的當下,你的肩膀或者是全身好像有很重的東西壓著,讓你覺得很沉重,那表示你本身的四大不調,在觸相發的同時也會引發煩惱障、業障。因為我們的氣息不通暢,本身就是一種報障、一種煩惱障;另外,障礙禪修的心念,也是一種業障,所以平常要多培福、懺悔,才能消除這種不好的觸相。

(四)心不可掉。如果你坐在蒲團上面,心念妄想紛飛無法靜下來,那只有好好念佛,表示你的福德因緣不具足。因為在蒲團上無法定心,乃至於妄念太多,表示我們對於外境的執著太深。所以,當一個人坐下來,外在情境的這些種子就會不斷的呈現,像跑馬燈一樣沒有辦法停下來,這表示我們的執著太深,自己的福德因緣不夠、煩惱障多,因此只有多行懺悔,坐上蒲團多念佛、多懺悔,才能夠消除,讓你在禪坐上面能將你的心靜下來。

(五)欲不可染。欲望當然很多,舉凡行住坐臥通通都是,但是禪修的人,由於持續的禪修,心念清淨,容易培養你的福德,所以你在起心動念的當下,有時候也容易實現,尤其是你想要吃什麼?你想要做什麼?當你慢慢在禪坐中培養福德,你會發現凡事都很順遂。

禪修的人如果無法觀察自己的起心動念,當你起貪時,本身已經輸給魔王了!所以要毀滅一個人其實很簡單,只要不斷的增加你的習氣,因此我們要常常懂得自我觀照。既然我要禪修,要斷離生死,要出離三界,那麼世間所有的欲望都要放下,若我放不下,則永遠跟禪定結不了關係。

(六)靜不可貪。坐久了心就容易靜下來,心靜下來身體也慢慢四大調和,就有輕安的感覺,所以坐中他會覺得很舒服,但是禪修的人不可以貪著這種靜相。

因為到了某一個程度只要你起一點執著,你的煩惱障就會跟著來,無形中會加深你的定力,讓你越來越靜,到最後讓你出不了關、出不了定。因此,縱然你有一點靜相、輕安,也要隨緣來隨緣去。

(七)相不可著。禪修的人在禪修的過程也好、在睡夢中也好,也會看到一些現象,不管好的、不好的都隨它來、隨它去!因為這都是你過去種子的呈現,與你當下修持的觀法也有關係,都是自心種子的浮現,有什麼好執著的?禪宗說:「佛來佛斬,魔來魔斬」,就是告訴你面對一切境相都不可以執著。縱然佛現前來為你摩頂,你也不可以執著,不可以貪;只有心無所著,才會進入真正的禪定。

(八)法不可執。任何一個修持門都有它的對治作用,佛法有八萬四千法門,其實都在對治我們的毛病。「佛說一切法,為治一切心;若無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所以任何修持法門,都有他的對治作用,毛病去除了,就不可以貪,病已經好了,藥就不用吃了。所以對於任何一個修持門,要懂得運用,但是不要產生執著。就像念佛的人,我只管念佛,縱然身體出現任何病障,還是執意誦持《阿彌陀經》,若你不懂得懺悔,怎麼消除業障?

各種因緣有各種因緣的對治,專修一個法門當然非常好,可是當我們現起各種的業相,要懂得用各種不同的法門來對治。法是讓我們用的,不是讓我們執著的,一門的深入不是在法的上面執取。

四、正知而住

一個禪修的人,對於所有外在的情境都要懂得觀照,在日常生活裡面如何保持你的正念?依天台宗來說:「身論開遮,口論說默,意論止觀。」就身相而言,那些因緣可以去?那些因緣不可以去?那些動作能作?那些動作不能作?如果不懂得審察,就會失去正念。在言語上面,那些可以說,那些不可以說,應該怎麼說?什麼時候說?要說多少?這都要智慧的分別。

在意念上面,不可能二六時中都能扣緊你的心念,讓它正知而住,清楚每個因緣境的當下,你都在做什麼?包括你在吃飯的時候,你很清楚知道你的念頭,觀照在吃飯的上面嗎?吃飯的動盪,動作的當下,你的念頭在那裡?走路的當下,念頭又在那裡?我提個水、上個淨房、走個路、拿個東西,請問我們的念頭在那裡?如果不懂得返觀自照,時時扣住你的所緣境,就不容易培養我們的「覺照力」。

所以禪修的人,為什麼要常常親近善知識,常常要誦讀經典,常常要落實每個法門上面的實踐懺悔,沒有這些行持,我們潛在的俱生我執是不容易斷的。禪修要能夠有所進步,定力有所增長,必須要在心地上面下功夫。如何在心上下功夫?就要看每一個人的觀照力,凡事都要回歸自心。因為一切因緣的好好壞壞,無非都是我們的心境的呈現,由於過去的造作,才有今生的因緣,如果過去沒有這些造作,當然就不可能有這些因緣。

感謝自己在人生難得的裡面,還有福德聽聞佛法,具足六根;感謝自己還願意在人生的裡面邁向真理大道,希望能夠脫離生死。用我們的智慧眼多看看自己,用我們的慈悲心多關懷眾生,用我們的空性慧多在心上修持。因為禪修的人沒有出離心、沒有菩提心、沒有空性見,就不容易有禪定智慧。

以上所提的一些禪修心態與觀念,供大家參考,也提醒大家:修禪是修自己。要能夠開發自己的出離心,開發自己的慈悲心,開發自己的般若自性,唯有這樣才能夠與禪定相應,在禪定中才能真正開發智慧。請珍惜自己的每個當下,你的正念、你的正知、你的正住。我們繼續參吧!

回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