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寺聲明啟事
  茲有不肖人士假借「星雲大師」之名,販售一筆字贗品或法物護身等不明商品,企圖斂財謀利,籲請大眾辨識詐欺之舉。佛光山星雲大師不會從事販賣行為,凡有損害名譽者,將行法律追訴權,以杜絕弊端,特此聲明。
焦點新聞
  • 【星雲大師全集19】佛教管理學.叢林系列 佛法的管理法③

    四攝法的管理 所謂「四攝法」,就是四種攝受他人,讓對方與我有共同緣分、共同理念,可以共同往來的方法。 一個人要想攝受別人,先要給人利益。比方用人,即使人家是來做義工,也不可以作「他是義工,是給我用的」想法;他發心來做義工,我更應該要做義工的義工,為他服務,才有資格運用義工。「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凡事不要只想沾人家的光、占人家的便宜,否則不得人心,也不能成事的。 那麼,四攝法究竟是哪四種方法呢? 一、布施:所謂「捨得」,一個人要肯「捨」,才會有「得」,否則你不肯給人,人家又怎麼會給你呢?縱使再好的良田,你不去耕種,也不會平白冒出禾苗果實。所以,「捨」看起來是給人,實際上是給自己;布施看起來是施捨給別人,實際上自己獲得的回報更多。施捨就能獲得,這是必然的因果關係。 在世間上,有些人只顧自己,而不顧別人,自私自利的結果,往往落得親友遠離、一事無成。但是我們也看到不少人因為他為人慷慨、樂善好施,如眾星拱月般地受到大家的愛戴。由此可知,一個人要想有人緣,給人接受,不能不加強「捨」的美德。可以說,布施是四攝法中的第一管理法。 二、愛語:人與人相處,不應老是怪你、怪他,怨恨不能得人心的,唯有展現氣度、修養,談吐多「愛語」,給人歡喜,才是人心所向。世俗上說「拍馬屁」、「戴高帽子」,其實如果作法適當,也不失為人間好事。尊重、讚美終究是人際之間不可缺少的美德,就算是親密如夫妻,彼此也需要讚美;甚至與人共事,能給對方美言幾句,也會拉近雙方的距離。就像中國人的書信往來,開頭問候語都是先讚美別人,接著才進入內容敘事。因此,讚歎法門在管理學上是一種很微妙、不必花大錢就能一本萬利、有所收穫的方法。 三、利行:我們身處在這個社會上,凡事不能只想到自己:「我要這樣、我要那樣,你們統統都得幫我的忙。」如此時日一久,人家只有遠離你,不願和你相處。叢林草木,蓊鬱茂盛,蟲鳥就會來;江湖河海,水流廣大,魚蝦就會多,如果你也能像林木一樣,照應別人,還怕人家不向你靠攏嗎?如果你能如海洋一般,胸懷大量,哪一個人不會來跟隨呢?所以,實踐「利行」,為人服務、為人奉獻,給人一點助力、給人一點助緣,讓人家獲得利益,看起來是我們在利益別人,實際上,利人者就是利自己,敬人者就是敬自己。 四、同事:所謂「同事」,也就是說,你和我不是分處兩個世界的,是互有關係的,可能我們同是一家人、是同鄉、是同學、是同事,也可能我們是同宗、是同派。換句話說,「同事」就是將別人的事情,視為自己的事情,將心裡的慈悲喜捨展現出來,你是什麼樣子的人,我就用什麼樣的方法與你相處。就像母親替嬰兒餵食,慈愛的心一流露,不自覺地也跟著孩子張開嘴巴,這種母子同心的表現,就是「同事」。人與人之間,如果能同心,得心就會得人,還愁沒有助緣、助力嗎? 布施、愛語、利行、同事這四個法門,能攝受人間的因緣,攝受眾人來歸,就如磁鐵一般,會讓人向你靠近。因此,「四攝法」在管理學裡,也具有獨特的意義。...<詳全文>
  • 澳紐佛光青年會議圓滿閉幕 墨爾本接棒

    第27屆澳紐佛光青年會議(ANZBYC)於7月7日佛光山西澳道場圓滿閉幕,下一屆交接給墨爾本青年團承辦。當天舉行主題座談「The YAD Panel」,邀請3位資深佛光青年Serena、Henry與QianEr分享透過義工服務所經歷的成長與轉化,展現人間佛教如何在生命中深植信念、照亮方向。 Serena分享,她因祖父往生而進入道場,進而展開義工之路。擔任秘書期間,她曾在疫情中身心俱疲,但因佛法的滋養從「無常」中學會接納,並創辦Online Dharma Discussion平台,陪伴青年走過艱困時期,至今仍持續推動線上與實體兼具的佛法討論空間。 Henry談到自己原是害羞的設計系學生,透過在道場承擔活動設計與社群推廣,逐步克服畏懼,建立自信。他在義工中發現創意與溝通的熱情,即使面對職涯起伏,也選擇以正念面對挑戰,將人間佛教落實於生活與專業領域。 QianEr則分享從一位靦腆的參與者,轉變為三好兒童班老師的歷程。她以創意教案讓孩子在生活中實踐三好理念,並表示教學不只是給予,而是與孩子共同成長的修行之路。她的堅持,讓佛法在下一代心中悄然萌芽。 座談後,現場青年踴躍提問,話題從「如何堅持願力」到「如何超越自我懷疑」,氣氛熱烈。三位青年不僅分享了各自的心路歷程,也呼應大會主題「共生與共榮」,展現義工服務不僅促進自我成長,更為他人點燃希望的燈光。 下午,會議迎來隆重的閉幕典禮。在大洋洲副祕書長滿可法師、大洋洲青年團輔導法師妙哲法師、佛光山西澳道場監寺妙博法師,以及各州輔導法師、協會會長與督導們的共同見證下,西澳佛光青年團將ANZBYC會旗交接予墨爾本青年團,象徵新一屆的責任與傳承。 會議主席David致詞回顧4天會議精華,從晨課、講座、戶外挑戰到正念創作,青年們在每一次共修與合作中實踐「共生與共榮」的願景。他特別提及堆箱子挑戰時,外籍教練對青年們彼此拉繩鼓勵的精神印象深刻,這正是佛光人「以情化人、以行證道」的具體呈現。 西澳協會會長葉志偉於閉幕典禮致詞,讚歎青年在會議期間展現的活力、同理心與互助精神,並肯定組織團隊的創意與努力,讓大會充滿意義與能量。他指出,今年主題「共生與共榮」透過青年們的尊重、主動、好奇與服務精神,得以具體體現。並鼓勵大家持續發揮領導力,勇於探索與成長,將所學落實於社區。 西澳僑務委員張嘉甫亦致詞表示,這樣一場融合信仰、文化與心靈的青年盛會,展現了澳紐青年積極向善的生命力。勉勵大家將所學化為日後行動的力量,讓和平與尊重在多元社會中生根。 「佛法不只是殿堂上的經文,而是一盞燈、一隻手、一座橋——照亮自己,溫暖他人,連結夢想與現實。」滿可法師以溫暖的語句,為大會劃下感動的句點。他讚歎青年們在4天中的成長與蛻變,勉勵大家帶著感動回到生活中,讓佛法成為日常的力量,讓共生共榮的願心在未來發光發熱。 最後,墨爾本青年團團長Serena宣布2026年主題為「菩薩心・青年力」,盼透過責任、洞察、自律與激勵,引領青年展開更深的行願實踐。隨著西澳青年團所製作的回顧影片與惜別歌聲,整場會議在感恩與祝福中圓滿落幕,留下無數感動的印記,為下一程法緣鋪展光明的道路。...<詳全文>
文化藝術

  佛教東傳中國二千餘年,已經不侷限於宗教層面,而是深入民間與人們生活契合為一。其不僅影響中國字彙用詞,在建築、雕刻、茶道、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戲曲等各領域上,都已成為中國文化主流,在社會教化、哲學思想等,亦不得不說是受到佛教的影響,甚至在藝術表現上更留有輝煌燦爛的遺產。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教育大業

  建寺安僧,弘法度眾,是歷代高僧大德共有的弘願。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歷經動亂紛擾的年代,來到台灣,目睹正信佛教的衰微,心中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了知需要人才才能講經說法、辦活動、興事業,讓正法久住。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慈善事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並於世間行化宣說種種離苦得樂、拯慰賑濟的法門。自古以來,佛教徒為實踐佛陀「應病予藥」、「拔苦予樂」的慈悲教法,凡對大眾身心生活有所助益的事業均視為己任,積極興辦慈善事業,實現人間淨土。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修持中心

  佛光山修持中心之興建,乃星雲大師鑑於佛光山弘法四十年來,僧俗二眾,卻苦無一處具有多功能修持的殿宇可供使用,並今日社會奢靡風氣熾盛,道德人心空虛苦悶、迷失敗壞,故特建修持中心,擬以長年舉辦禪修、念佛、抄經等行門修持,來增進僧俗二眾的心地功夫,端正社會風氣,淨化人心,為世界、國家、社會等,略盡佛教棉薄之力。
相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