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五戒
|
A: 受持五戒就是自我管理和自律。 不殺生,就是不侵犯別人的生命自由; 不偷盜,是不覬覦別人的財產; 不邪淫,為不可有婚外情和侵犯別人的名節; 不妄語,是不做敗壞他人名譽的事; 不喝酒、不吸毒,除了愛惜自己生命,也不損害自己的智慧。 受持五戒後也可方便吃素,不一定要吃全素。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
Q:三個題問?
|
A: 一、對在家居士淺顯易懂的律學書籍很多,建議可以先看《十善業道經》、《梵網經》、《瓔珞經》或古德所集之在家戒律等書,都可拿來翻閱參考。 二、煩惱越來越少,越來越與無貪無瞋無癡相應,身心中越感輕安不放逸行捨不害時,即是。 三、加強禪定工夫。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
Q:佛像開光問題
|
A: 誠如斯言,不管用甚麼儀式,以最虔誠的心來恭請供養,佛祖自然會降臨~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
Q:為什麼面對死亡要練習呢?
|
A: 死亡,除了我們所認知的一期生命的結束,是否還有其他定義?當我們使用的身體已不堪再用了,功能沒有了,心停沒了,意識也沒了…是我們最常知道的死亡。死亡常被認定為結束、不可知的未來;也因為如此我們才會害怕。我們不知道會到那裡。我們害怕「我」不在了。
但是真的有所謂「死亡」嗎?
當這副軀體不能構使用的時候,意識只是離開了它,等待著下一個因緣,再以不同的形像出現。姑且先不講人的生死輪迴,就讓我們以一朵鳳凰花來比喻好了。鳳凰花在每年春末夏初之際開花,花開之前,它是個小花孢,但是小花一天一天開展,花維持了一小段的時間,之後,花謝了。也許美麗的花掉到大地上,如果沒人去撿,去理會它,讓它獨自存在;過沒多久,花開始腐爛。再過不久花不見了。它正是「化作春泥更護花」了。 花「死」去了嗎?從花的形體上,是的,因為原先美麗的花已不在了。但從整個過程來看,花到那兒了?花並沒有消失,花在不同的時間,就以不同的形像出現。夏天的「它」是一朵花,秋天的「它」,是落在大地的枯萎物,冬天的「它」,已化作大地的一部分。「它沒有消失」。 我們人也是這樣,在不同的因緣中,以不同的形像出現。10年前的你,是個年輕人,20年後的你,是個老人了。 死亡也是如此,是一個生命的一部分。因此練習死亡其實就是給我們一個機會去認識自已。我們是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一段生死。想想前一念的我,也許是開心的,但一轉頭,看到不順的人,心情也變了。剛才的我,早已死去了。練習的就是學習活在當下,化解那個時時執著「我」的心,生命沒有消失,要學習的是放下讓這個「我」不再綁著自已。 星雲大師曾說過:「生死是很自然的事,有生必有死,死了可以再生,故死並不可怕,如一江春水向東流,不管流到那裏去,仍會流回來;如換一件衣服(身體);如換一間屋子;如木柴一根根的燒完了,但延續生命的火種仍然存在。所以死亡並不代表滅亡。」我們應把握當下,好好過生活,珍惜難得的人身才是。 因此「人生在世,生死乃必經之路,重要的是在臨終時能保持正念,心不貪戀,意不顛倒,自然心中就沒有恐怖了。」
也歡迎您到佛光山與就近的別分院,參與佛學課程,認識自我。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
Q:如何消除前世今生的罪孽
|
A: 可以透過懺悔,拜懺。懺悔是觀照內心最強烈的力量!
懺悔就是悔謝罪過以請求諒解,更清楚的說,懺是請求他人忍罪,而悔是追悔過去之罪,而於佛、菩薩、師長、大眾面前告白道歉;期達滅罪之目的。 而透過拜懺我們可藉由祖師大德身行、言教的提示,發起真誠的懺悔心,熏習慈悲平常心,除卻心中的惡念塵垢,以此達到淨除罪障、解冤釋結,消除往昔罪惡的目的。另外還可以將將禮懺功德,回向現世父母親人福壽綿長,歷代先遠考妣宗親蓮品增上。
現在新春期間在佛光山大悲殿有大悲懺法會可以請家人一起來參加。 在平時,全省佛光山道場均有舉辦不同的拜懺法會,如:慈悲三昧水懺、梁皇法會、八十八佛洪名寶懺、藥師懺等等;更多的共修法會資訊請上佛光山全球資訊網查詢。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
Q:關於菩薩戒
|
A: 受持菩薩戒的根本精神,在於摯心發起上弘下化的菩提心,發願勤修善法,饒益諸有情,因此,受戒後當努力精勤於具體實踐此菩薩精神。而身為一位人間菩薩,當須時時觀照眾生的根機與因緣,以便能隨機隨宜給予引導與教化,也就是在稟承菩薩精神的前提下,施以方便善巧之法,以令眾生對佛法產生歡喜,進而樂於信受奉行。 所以,您雖然受了菩薩戒,理當恪守戒法,但由於家人尚未學佛,可以暫時方便為其準備三淨肉。此外,也建議您可於家人相處中,於適當時機說明素食有益身心的觀念,以使家人能慢慢接受。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
Q:吃齋問題
|
A: 拜佛吃齋主要是發自內在的誠心與悲心;能吃全素,固然很好,倘若由於現實環境而無法在特定時日吃全素,也不要過於掛礙。“隨份隨力”才是佛法的中道義。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
Q:擬請釋疑食存五觀
|
A: 「食存五觀」又叫做食時五觀、沙門受食五觀。 指出家人於進食之前所應作的五種觀法,即: (一)計功多少,量彼來處。 謂此食墾植收穫舂磨、淘汰炊煮,所費功夫甚多,且施主減其妻子之分,為求福而施,故受食時,應作此觀。 (二)忖己德行,全缺應供。 謂若不坐禪誦經、營三寶事,不持戒,受施則墮,故不宜受食;德行若全,則可應供受食。 (三)防心離過,貪等為宗。 謂須防心離於三過,於上味食不起貪,於中味食不起癡,於下味食不起瞋。否則不知慚愧,墮三惡道,故受食時,當作此觀。 (四)正事良藥,為療形枯。 謂飢渴為主病,故須以食為藥,不起貪著。 (五)為成道業,應受此食。 謂不食則飢渴病生,難成道業,而多食緻患,少食氣衰,故必食得適量,以資身修道。 詳細解釋,可參考《佛光大辭典》或相關佛學辭典。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
Q:欠缺智慧
|
A: 建議您可以先從《心經》抄起,之後再習抄長一點的經典。每一部經都可以增長我們的慈悲與智慧,乃至於增長我們的福德因緣,只要我們用虔敬的心,專注其中,日久必成。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
Q:八關齋戒
|
A: 佛所制戒,最主要的用意,是在我們的心念中防非止惡,八關齋中的不歌舞等戒,即是這樣的作用而存在。在歌舞觀聽中,容易使我們產生各種放逸歹念,當然為一個修道者所不允許。但要注意的是,那樣的歌舞觀聽,指得是世俗和貪嗔癡有關的部分;各種邪念的產生,是因為貪嗔癡而引發的。 佛法是出世間法,出世間法要在世間傳播,必然也得適當的運用世間法,很多佛教音樂藝術的產生即是此例。這些音樂藝術使得人們的身心得到一定程度的淨化寧靜,是為佛教所允許的。 所以,法無定法,"歌唱"本身不一定就是壞事。歌唱的內容使得人們容易產生貪嗔癡,這樣的歌唱就應當避免,此即八關齋中所強調的;歌唱的內容可以讓人提起正念、產生覺悟的話,這樣的歌唱就是弘法修道的方便善巧,也就是您3/17所看到的因緣。二者,表面上都是歌唱,但一者清,一者濁,就應另當別論了。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
Q:我媽很愛吃肉
|
A: 佛教雖然提倡吃素,對於無法茹素的信眾,還是開了方便法門––三淨肉。 1.眼不見殺:不在現場親見其慘狀。 2.耳不聞殺:不在現場親聞其慘叫聲。 3.不疑殺:不是專為我殺。 能吃素的話,對身體健康能可以加分、有幫助,但吃不吃素和健康與否不是直接劃等號的關係。良好的情緒管理、開朗的性格、正常的生活作息等等,也是影響健康很重要的因素。因此,不太建議單以"吃肉"一個行為,來給予判斷。 母親八十多歲還健在安康,實在是為人子女的一種福氣,恭喜喔!好好珍惜。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
Q:菩薩戒點戒巴
|
A: 佛陀時代,受戒並無燃燒戒巴之規定,而是在形成中國佛教後才有此一方便法門,但也無硬性規定.戒在於心,心上守持戒法更為重要。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
Q:出家後父母跪拜兒女
|
A: 兒女出了家,父母依然是恩重如山的父母,小孩也依然是要孝順父母的小孩,這個關係不會改變,當然也就不存在跪拜之禮。出了家的兒女,孝順父母的方式,也會有所不同,畢竟出家了,他們會追求佛教裡的大孝,用更徹底究竟的方式來感謝父母的養育恩德,不會只如世間般的承歡膝下、子孫滿堂等等,作為孝養方式。這一點,是比能否跪拜,還要更重要的。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
Q:唯識宗與一闡提相關問題
|
A: 宗派都有應機說和偏重說,不能因為其應機與偏重,就說與經有矛盾。佛陀在菩提樹下證悟時也說:一切眾生都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所以就因地來說,所有眾生都有佛性,但就實際結果來說,有因妄想執著而不能成佛的。《涅槃經》就因地來說,唯識宗就果位來說。就果位來說的,沒有否認因地;就因地來說的,也沒有保證果位會如何,一切從緣起,自己怎麼樣創造自己的因緣,由自己說了算,唯識宗幫不上忙,《涅槃經》也幫不上..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
Q:捐贈器官、捐贈大體
|
A: 佛教的不殺戒,是針對一般人在日常生活中,對於別人的生命有侵犯與剝奪的念頭,請問一位醫師在遵照當事人意願底下,進行器官切除,他是在侵犯和剝奪別人的生命嗎?想必不是,所以沒有犯戒。 一個想要捐贈器官的人,他是平白無故就想捐贈器官,心裡沒有任何對人間的愛、對其他有病眾生的支持與祝福嗎?想必有,所以才想把自己已經快要用不到的器官,當作禮物、送給其他需要的人去用... 持戒很好,但持戒前,要先具備正見,才能正確看待到底戒與不戒。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
Q:想請問念佛回向
|
A: 每日功課的回向,可在一天將盡時,也可以隨時。除了回向自己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也可以在見到需要祝福的人,或是念頭裡想到的誰等等....都可以開啟我們回向的心意、傳遞我們心裡的祝福。所以回向可以是固定的,也可以是隨時隨喜的。 至於回向的方式,可以念回向偈,也可以用自己想表達的話去說。只要念佛時真心誠意,回向的內容必定會感應道交,圓滿實現。 感謝您撥冗來信詢問,阿彌陀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