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寺聲明啟事
  茲有不肖人士假借「星雲大師」之名,販售一筆字贗品或法物護身等不明商品,企圖斂財謀利,籲請大眾辨識詐欺之舉。佛光山星雲大師不會從事販賣行為,凡有損害名譽者,將行法律追訴權,以杜絕弊端,特此聲明。
焦點新聞
  • 印度沙彌學園出家典禮 沙彌發願復興印度佛教

    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11月14日舉行第十四屆「剃度出家暨傳授沙彌十戒典禮」,典禮遵循佛制古儀,泰華寺住持心定和尚主持。駐印度台北經濟文化中心代表陳牧民,祕書喻旭民和胡安慈,「第十二屆福慧雙修印度朝聖團」11個國家地區共129位僧信,以及家屬和全園師生近300人觀禮。國際社會、印度在地人士與僧信大眾齊聚佛陀故鄉,共同見證15位孩子剃除鬚髮、披上袈裟,正式踏上出家修行之路的神聖時刻。 15位新戒沙彌年齡介於7至12歲,分別來自特利普拉邦4人、阿魯納恰爾邦4人、拉達克2人、中央邦2人、北方邦2人、比哈省1人。其中,阿魯納恰爾邦與中央邦新生為學園辦學15年來首次招收,是具有指標性的里程碑。心定和尚讚歎:「孩子雖小,但願心極大,他們將是印度佛教未來真正的好苗子」。 為使新戒能如法參與剃度典禮,3星期前即展開密集儀軌訓練。披搭袈裟、持具展具、長跪合掌、頂禮起立,以及迎請和尚等儀軌,所有動作都反覆練習,務求合乎僧團威儀。法器司打與和尚侍者全由學長沙彌擔綱,顯示印度沙彌學園多年的教育成果已逐步成熟。 典禮當日,壇場清淨莊嚴,儀軌整齊如儀,心定和尚連聲讚歎:「非常圓滿,非常莊嚴」。 佛光山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印度沙彌學園力求落實。佛光山宗風在印度落地生根,就從沙彌「好苗子」做起。 孩子是未來,沙彌是佛教的希望。印度沙彌學園以僧團生活為核心,配合語文、佛學、人文課程等教育培育,使沙彌在成長過程中建立正向人格、慈悲觀念與團隊精神。教育不僅是知識傳授,更是生命的栽培,是佛光山在人間佛教藍圖中,面向印度最具深遠意義的工程。 心定和尚特別提及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對印度沙彌的期望,明確指出大師〈慈示〉中最重要的一句「要復興印度佛教」,既是大師慈心悲願,也是對沙彌的託付。心定和尚殷切勉勵:「佛陀的家鄉,需要更多人來發心弘法利生。」此刻全場肅然,許多朝聖團成員含淚點頭,感受到大師願力在孩子身上延續。 典禮最後,全體大眾齊聲唱誦大師〈為僧之道〉。這是一部僧伽行持的綱領,其中的教誡如「忍辱持戒不可忘」、「生活不必求享受」、「善惡因果記心房」、「十年之內莫遊方,安住身心細思量」等,是未來修行道路上的明燈,也是佛光山僧團一脈相承的修持精神。在歌聲迴盪中,象徵大師願力與僧團傳承在印度大地薪火相續。 許多觀禮的僧信大眾表示:「看到這些孩子,真的看到佛教的希望。」他們純淨的眼神、穩定的身形、莊嚴的威儀,令在場所有人深受感動。 佛光山印度沙彌學園自成立以來,已栽培近百位沙彌。他們在僧團生活中成長,深化人格教育,逐步成為印度佛教的新力量。本屆有15位沙彌剃度出家,承繼星雲大師的慈示精神,肩負「復興印度佛教」的歷史使命。佛光山將繼續在印度深耕教育,為佛教未來培育更多好苗子,使佛法之光照亮更多角落,讓佛陀的教法代代相續,燈燈相傳。...<詳全文>
  • 南華大學棒球隊授旗祈福 蓄勢待發力拼大專盃

    114學年度大專盃棒球聯賽公開一級即將於11月25日開打,佛光山南華大學甲組棒球隊於11月19日,在南華大學百萬人興學紀念館禪堂舉行授旗暨祈福典禮。由駐校董事覺禹法師主持,帶領校長高俊雄、學務長暨體育長何應志、運動與健康促進學士學位學程主任許伯陽及全體教練與選手一同恭讀《心經》及創辦人星雲大師〈為運動員祈願文〉,為球隊出征注入祝福與智慧。    覺禹法師開示勉勵,誦讀《心經》有助於提升專注力、安住當下。對運動員而言,更能在賽事壓力下沉澱心靈,進一步培養冷靜判斷與積極應戰的心理素質。 典禮中特別安排獻燈與書寫祈願卡,每位球員將自己的願望與比賽目標向諸佛菩薩祈願祝禱,並表達出以平常心的修持全力以赴,期能為校爭取榮耀。高俊雄以「展現精進的成果,精進是無盡的能量」之祝福語,為選手們祈福與勉勵,期勉球員們在比賽中實踐修煉的態度,發揮內在潛能。 高俊雄指出,棒球隊成立以來,即落實「三好精神」的訓練文化,學校不僅重視球員球技方面的精進,更重視其品德與團隊合作的精神,歷年來締造許多亮眼的佳績。高俊雄勉勵球員們,要好好珍惜、把握能入選30人參與比賽的機會,調整維持身心靈健康狀況,在球場上盡情發揮。高俊雄提到,已著手規畫「三好棒球學院計畫」,將建置AI智慧投打練習場,未來可透過AI即時分析投打數據,協助教練團精準掌握選手的技術細節,針對弱項進行調整強化,大幅提升訓練效率與比賽表現。高俊雄強調:「這就是我作為校長的精進,要給球隊最好的科技環境,幫助選手突破極限。」    值得一提的是,旅美好手的校友黃仲翔日前於休賽季期間特別返校,也與高俊雄分享自身在美國職棒訓練環境的觀察。他提到在美國,使用運動科學與AI科技輔助教練與選手,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情。當地投手教練在技術指導後,選手可立即進入AI智慧牛棚進行前測,記錄數據後經訓練再進行後測,教練與選手即能透過科學依據進行調整與回饋。「這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訓練模式,未來在南華能有AI智慧練習場,將大幅提升整體訓練層次。」    授旗暨祈福儀式圓滿落幕,全體球員蓄勢待發,將帶著南華大學師長們的祝願與信仰,迎戰全國勁旅,持續以蔬食修煉、禪修訓練以及AI輔助為特色,展現融合信仰、人文與科技的全人運動典範。...<詳全文>
文化藝術

  佛教東傳中國二千餘年,已經不侷限於宗教層面,而是深入民間與人們生活契合為一。其不僅影響中國字彙用詞,在建築、雕刻、茶道、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戲曲等各領域上,都已成為中國文化主流,在社會教化、哲學思想等,亦不得不說是受到佛教的影響,甚至在藝術表現上更留有輝煌燦爛的遺產。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教育大業

  建寺安僧,弘法度眾,是歷代高僧大德共有的弘願。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歷經動亂紛擾的年代,來到台灣,目睹正信佛教的衰微,心中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了知需要人才才能講經說法、辦活動、興事業,讓正法久住。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慈善事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並於世間行化宣說種種離苦得樂、拯慰賑濟的法門。自古以來,佛教徒為實踐佛陀「應病予藥」、「拔苦予樂」的慈悲教法,凡對大眾身心生活有所助益的事業均視為己任,積極興辦慈善事業,實現人間淨土。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修持中心

  佛光山修持中心之興建,乃星雲大師鑑於佛光山弘法四十年來,僧俗二眾,卻苦無一處具有多功能修持的殿宇可供使用,並今日社會奢靡風氣熾盛,道德人心空虛苦悶、迷失敗壞,故特建修持中心,擬以長年舉辦禪修、念佛、抄經等行門修持,來增進僧俗二眾的心地功夫,端正社會風氣,淨化人心,為世界、國家、社會等,略盡佛教棉薄之力。
相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