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寺聲明啟事
  茲有不肖人士假借「星雲大師」之名,販售一筆字贗品或法物護身等不明商品,企圖斂財謀利,籲請大眾辨識詐欺之舉。佛光山星雲大師不會從事販賣行為,凡有損害名譽者,將行法律追訴權,以杜絕弊端,特此聲明。
焦點新聞
  • 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成員禮敬星雲大師 報告成果豐碩

    「2025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11月4日起自佛光大學、南華大學展開,6日傍晚抵達佛光山,禮拜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創辦人、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恭請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開示勉勵,佛光大學董事長慈惠法師致歡迎詞。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總校長楊朝祥,偕同137位與會大學校長及專家學者,向星雲大師報告本次論壇豐碩成果。 慈惠法師特地等候大家到來,表示議程第一天在台灣北端的宜蘭,如今抵達南端的高雄。大師來台後,也是在駐錫宜蘭弘法後,接著到高雄開創佛光山,大家正是循著大師的弘法路線。 大家依序向大師獻花致意,心保和尚開示大師以一生的力量弘揚教育,建設許多道場,大師認為道場就是學校。出家人需要接受教育,才能建立正確的僧格。世間人、學生一樣要受教育,才能夠更上一層樓,做對社會有貢獻的人。大師在高等教育成就了5所大學,透過教育接引很多人,印證佛法就在人間。大師弘揚人間佛教,就是希望佛法能夠普及,讓每個人都受到佛法的利益。今日大家來此與大師接心,更能領受大師這份為教育的精神。 楊朝祥向大師稟報,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自2016年起始,除了中間受疫情影響外,到今年已是第七屆,今年討論主題為佛教教育以及永續發展。目前世界各地大學都面臨相同的問題,如國際化、在地特色化、科技衝擊等。永續經營更是自聯合國倡議以來,每一所大學都在努力的目標。針對科技衝擊、人工智慧,大家有著共同的看法,雖然科技進步,AI發展蓬勃,但最重要的還是人心。科技和AI都是為服務人類,但人類的責任不能因此而喪失,因此與倫理道德有關的佛教教育,更是站在重要地位。去年論壇促成28所學校簽訂合作協議,今年呈倍數成長,共58所學校締約。共有16個國家地區、52所大學及學術機構參與論壇,共同努力為教育貢獻心力,讓論壇產生更大的影響力。 與會有佛光山教團系統大學副總校長林聰明、佛光大學校長趙涵㨗、南華大學校長高俊雄、西來大學校長謝明華、南天大學校長Denise Kirkpatrick、光明大學校長陳林邁傑、香港中文大學人間佛教研究中心主任陳劍鍠,以及各大學校長、學術機構代表、學者專家等。 「2025佛光山大學校長論壇」11月7日在佛光山舉行最終場論壇、綜合座談和閉幕。...<詳全文>
  • 福嚴佛學院佛光山教育參訪 心保和尚座談交流

    新竹福嚴佛學院一行16人,在福嚴佛學院院長長慈法師帶領下,於11月5日至7日至佛光山校外參學。期間與佛光山叢林學院同堂共學、參訪等,並就「如何因應時代的變遷而調整課程方針」展開交流座談。6日前往禮拜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了解大師的一筆字,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與大家開示接心。 心保和尚提醒學佛要聞思修,多閱讀經律論自會進步。此外「思惟」也很重要,思惟正見,有正確的想法觀念才會有正確的行為。修行就是在起心動念間,當然會有執著的時候,照見之後放下,不要相續成為行為。煩惱不相續,就不會成為壞的習慣。如此煩惱就會逐漸不見,煩惱不生起,就能解脫涅槃。 心保和尚回應提問時表示,有人就會有事,不要怕事,有時「有事」是一個結好緣的機會。事情來來去去是「無常」,來去之中不生煩惱是「無我」。提到如何面對3C產品的誘惑,提醒學佛要自我覺醒,3C是一個方便,但出家人要把時間用在佛法上。信心來自多方面,從理論、修行、僧團中生起四不壞信。對自己有信心非常重要,最重要的是不退道心。 長慈法師表示,心保和尚開示很接地氣,沒有艱深的佛學名相,讓大家很容易理解並得到啟發。並以心保和尚的「不要怕事」鼓勵大家將事情當成養分,藉此因緣思考如何運用想佛法,讓逆境成為修行的逆增上緣。 長慈法師說明此行的校外參學定位為佛學院的交流,讓大家實際體驗不同佛學院的生活方式、課程設計。2023年全國佛學論文聯合發表會在佛光山舉行,佛光山叢林學院院長妙南法師表示希望有因緣前來交流,如今因緣到了。他所參與的課程是「《佛光大辭典》英文翻譯」,了解佛光山在英文翻譯是有方法、步驟的,且非常科學。 心保和尚致贈大師《佛法真義》等多本著作,長慈法師贈以福嚴佛學院創辦人印順導師題字的「淨心第一,利他為上」。佛光山叢林學院男眾學部副院長慧屏法師和專任教師慧中法師、佛光山傳燈會男眾教育培訓組主任慧喜法師等與會。...<詳全文>
文化藝術

  佛教東傳中國二千餘年,已經不侷限於宗教層面,而是深入民間與人們生活契合為一。其不僅影響中國字彙用詞,在建築、雕刻、茶道、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戲曲等各領域上,都已成為中國文化主流,在社會教化、哲學思想等,亦不得不說是受到佛教的影響,甚至在藝術表現上更留有輝煌燦爛的遺產。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教育大業

  建寺安僧,弘法度眾,是歷代高僧大德共有的弘願。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歷經動亂紛擾的年代,來到台灣,目睹正信佛教的衰微,心中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了知需要人才才能講經說法、辦活動、興事業,讓正法久住。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慈善事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並於世間行化宣說種種離苦得樂、拯慰賑濟的法門。自古以來,佛教徒為實踐佛陀「應病予藥」、「拔苦予樂」的慈悲教法,凡對大眾身心生活有所助益的事業均視為己任,積極興辦慈善事業,實現人間淨土。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修持中心

  佛光山修持中心之興建,乃星雲大師鑑於佛光山弘法四十年來,僧俗二眾,卻苦無一處具有多功能修持的殿宇可供使用,並今日社會奢靡風氣熾盛,道德人心空虛苦悶、迷失敗壞,故特建修持中心,擬以長年舉辦禪修、念佛、抄經等行門修持,來增進僧俗二眾的心地功夫,端正社會風氣,淨化人心,為世界、國家、社會等,略盡佛教棉薄之力。
相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