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修持中心  禪淨法堂  淨業林  抄經堂  福慧家園 

 

  佛光禪堂

年度禪修活動

佛光禪堂

禪堂風光

禪堂開示錄

佛光禪修釋疑

佛光禪風、禪法

禪門語錄

禪學論文集

禪修指引

禪修百態

 

 

一、禪堂的沿革

禪堂,為中國禪宗七堂伽藍之一,古稱僧堂,指禪林中僧眾日常修禪起臥之堂舍。又稱雲堂、坐堂、選佛堂、聖僧堂、枯木堂。是禪宗叢林的主要建築,為天下僧眾,安身立命,專志修行的所在,禪僧晝夜於此行道。

說到禪堂的沿革,必先了解參禪地點形式的歷史演變。「禪」是梵文dhyana的音譯,意即「冥想」。其具體方式通常指:在寂靜的地方,坐下來同時把心集中在一定的對象上,即我們一般所說的「坐禪」。

對於印度佛教來說,修「禪」可說是十分重要的。如:原始佛教時代,世尊因修四禪八定而悟入中道實相。而出家為僧者,要在佛陀或其大弟子帶領下學習教法、禮儀和戒律及坐禪觀法。日常生活中,出家比丘的標準生活型態如下:

(一)晚上十點就寢,凌晨兩點起床。

(二)由凌晨兩點到早上六點打坐修定。

(三)早上六點到十點出定,洗刷盥洗,打掃住處,外出乞食托缽。

(四)早上十點到下午兩點,齋後休息或打坐修定。

(五)下午兩點到六點,繼續打坐,或出定為其他僧眾、信眾說法。

(六)晚上六點到十點則繼續打坐修定。

由上可看出:比丘大部份的時間都用在打坐修定的行持上。據說僧眾在和合共住之時,所作唯有二事:一曰「聖默然」,即打坐修定; 二曰「法談」,即論究佛法義理。 其他世俗的閒聊,則被譏為無用的「畜生論」,這在和合僧團是嚴格禁止的。比丘言必為「法談」,行必為「默然」──修定。 這恰好與定、慧相應,因為僧眾捨棄世俗,割愛辭親,其目的就是証得正法與般若慧。

佛陀時代僧眾打坐修定的地方,有的在樹下、塜間,有的在精舍、窟院等;其中,窟院是人工開鑿構造的,並不是天然洞窟,是佛陀時代用以獨隱修禪的場所。

佛教傳到中國,初入的魏晉南北朝時期開鑿的大量岩窟也是僧眾們禪修的場所,這與佛陀時代的窟院是相類似的。從達摩、慧可到僧璨大師,都是「行無軌跡,動無彰記,法匠潛運,學徒默修」,弟子們常行頭陀行,住無定處,打坐修禪的地點也時常在山洞、窟院中。

禪宗是佛教中國化最徹底的一個宗派。由達摩至三祖僧璨,禪宗影響甚微,如以前的禪師一樣堅持著獨居的禪修,自然無所謂禪寺。如《五燈會元》所載:「祖(僧璨)往來太湖縣司空山,居無常處。積十餘載,時人無能知者。」避開喧囂的城市和人世生活,遠居靜寂無人的山區,獨坐冥想,或選擇與此同樣意義的建築形態「空屋」,這正是被當時禪師們視為覺悟的根本條件,記載中國早期禪師的史實也同於此。如《付法藏因緣傳》卷二:「山岩空谷間,坐禪而念定。

不過到了四祖道信禪師,門下徒眾達五百餘人,五祖弘忍也已是「會有七百餘人」的東山法門了。也就是說:四祖道信以前,無論是岩居或市居,早期中國禪師們一直在努力地追求獨立的禪修環境,此正反應了當時人們普遍的禪修觀念。這一點可以用來說明為什麼當時有大量的小石窟存在,以及敦煌壁畫中眾多單一而非院落的建築形式。而同樣建於寺院中的禪堂亦表現為偏處於寂靜的一隅。這一種獨立的形態是強調其自身即為成道的全部,同時也被視為入涅槃解脫的唯一重要途徑,此形態一直持續到新禪寺的興起。

禪宗從四祖道信禪師以後,就開始有了集體禪修的修道生活了。他在雙峰山一住就是三十年,依山傍林,安居傳法,經濟上自耕自給,在教禪的同時又傳戒,這都既便於諸方學人前來學道,又利於禪法的開展,人心的淨化。

五祖弘忍大師繼承四祖道信禪師的東山法門,也是過著集體禪修的生活。弘忍之後,禪宗分為兩大系,即北宗禪與南宗禪,其中又以南宗惠能大師對後代的影響最大。惠能大師得法後回到南方,始終保持了道信禪師以來山林佛教的特色,也過著集體修道的生活。尤其從惠能大師開始,提倡人間生活禪,生活即是禪的一部份,這正是新的中國禪風格。後來馬祖創叢林,百丈立清規,僧團聚眾而居,體制自此更為完備。尤其百丈禪師把禪堂的形式與功能又作了調整,如《百丈清規》中僧堂制:「令不論高下,盡入僧堂,堂中設連床,施椸架,掛褡道具。臥必斜枕床唇,謂之帶刀睡,為坐禪既之,略偃息而已。

從上段引文可知:百丈禪師所新設的僧堂內已具有坐禪、飲食、睡眠三種功能,且僧堂內的坐禪表現為集體的行為。這正是新興禪寺的僧堂與以往的禪堂,在形式上及意義上最顯著的差異。以往禪堂中對於坐禪、飲食、睡眠的三種功能是盡量避免混淆的。如《十誦律》自恣法中言:「掃灑食堂,掃除竟,入室坐禪。

在印度佛教時代,坐禪有特定的場所。而在中國的天台宗寺院,也曾專設止觀堂以行禪修。然自唐開元中,百丈禪師作清規,設長連床於僧堂,率眾盡入居之。由此可見,百丈禪師後所設的僧堂已不是原有意義上的禪堂,而是一種經過修正的,並不侷限於禪堂功用並超越之。他把禪的修行與寺院全體活動相結合,也就是在達到開悟的過程中,僧堂的職能屬於全體的一部分而非全部,禪堂也不是修行的一個完全獨立的階段。

不過,這種情況到了宋代稍有轉變,即獨立禪觀的觀念,在宋代又慢慢形成了。如南宋時期,入宋的日本道元禪師回國後,於天福元年(1233)在山城仿照當時中國的制度修建了興聖寺。據說其禪堂完全仿照宋朝風格興建的。如《建撒記》中載:「僧堂最為重要,今將建立,其格局將建堂七間,堂內設間壁,置長床,僧眾集住,晝夜行道,不稍怠惰。…行之既久,功德亦多,佛事亦廣。

上段引文所說的僧堂即為禪堂,其特別強調禪堂的重要性,這種情形應該是南宋禪宗寺院當時普遍存在的一種現象。

元明以後,所謂禪寺的叢林,漸漸因時勢而產生變革;同時,其他各宗各派,也都照禪宗叢林的規矩興起叢林來了。在其他宗派的叢林中,禪堂也有變成念佛堂,或觀堂等,所謂真實的禪堂和禪師們,已成鳳毛麟角了。

民國以後,持續禪宗叢林方式發展,且較負盛名及有禪堂規矩制度者,有:鎮江金山寺、常州天寧寺、揚州高旻寺等三家;而比較著名的禪者,如:來果禪師與虛雲老和尚,都是近代相當有名的禪門法匠。及至今日,禪宗還繼續在台灣及大陸等世界各地發展。台灣地區較著名的道場,不但各有自己的禪堂設施,也各有自己的禪風及禪法;度眾上也各具特色。尤其,佛光山禪堂的建築,是傳統與現代的融和,不但設施完備,在度眾上也發揮了非常大的功能。

 

二、佛光禪堂的組織設施

 

(一)禪堂啟建緣起

佛光山修持中心禪淨法堂,簡稱「佛光山禪堂」。為便利禪修,佛光山禪堂的組織分成僧眾和信眾兩部分,僧眾的部分又分為「男眾禪學堂」與「女眾禪學堂」,而信眾部分則稱為「禪淨法堂」。整個禪堂又屬於佛光山修持中心。

佛光山修持中心之興建,乃開山宗長---星雲大師有鑑於多年來佛光山僧眾之發心弘法,信眾之努力護持,卻苦無一處具有多功能的修持殿宇供僧俗二眾使用;另一方面,有鑑於今日社會拜金風氣之彌漫,道德人心之迷失墮落,故特建此修持中心,擬以長年舉辦禪坐、念佛、抄經等行門修持,來增進僧俗二眾的心地工夫,改善社會風氣,淨化社會人心,為我們的社會、國家、世界略盡綿薄之力。

佛光山修持中心禪淨法堂,系經五年籌劃,三年興建,於1993年春竣工,座落於佛光山大雄寶殿後方的如來殿三樓,是一座深具規模、宏偉的修行道場。

佛光山禪淨法堂首任堂主為宗長心定和尚,爾後由慧日法師接任,現任堂主為慧昭法師。佛光山禪堂在開山大師的睿智領導下,歷經每一任堂主的苦心經營發展,目前不論在禪法的修持上、禪堂設備、禪堂制度、禪堂規約、禪堂生活…,乃至整個禪風,都已經深具規模,並且影響海內外。

(二)禪堂分佈

1、總本山

佛光山總本山目前具有的禪堂數量將近十座。包括禪淨法堂的大禪堂與小禪堂,男眾傳燈樓職事禪堂、金佛樓女眾禪學堂、男眾學部禪堂、女眾學部禪堂,及檀信樓地下樓二間信眾禪堂等。其中以如來殿三樓的禪堂最具規模,係經五年籌劃,三年興建,於民國八十二年(西元一九九三年)春竣工,是一座極具規模而清淨莊嚴的現代化禪堂,占地約一千平方公尺,兼具傳統的功能及現代的設施,平常是男眾禪學堂學僧禪修及生活作息的地方,也是屬於信眾的禪淨法堂所在,經常舉辦各種禪修活動,接引了不少的社會大眾;金佛樓則另設有女眾禪學堂,為女眾禪學堂學僧平時作息及禪修的地方,平時不對外開放。檀信樓地下樓的二間信眾禪堂,平時對外開放,提供給本山信眾及一般社會大眾使用。除此之外,其它都是屬於本山徒眾專修之禪堂,平時皆不對外開。

2.國內

佛光山在台灣各地之別分院設有專屬禪堂者,包括台北道場、宜蘭蘭陽別院、基隆極樂寺、永和學舍、北海道場、三峽金光明寺、鶯歌禪淨中心、新竹法寶寺、彰化福山寺、嘉義南華學館、台南講堂、右昌寶華寺、屏東講堂、台東日光寺、花蓮禪淨中心……等,都設有專屬禪堂,對外提供給社會大眾使用。而未設有專屬禪堂之道場,也會利用佛殿、講堂……等設施,經常舉辦各類的禪修活動。如台北普門寺、板橋講堂、新莊禪淨中心、泰山禪淨中心、三重禪淨中心、淡水禪淨中心、桃園講堂、豐原禪淨中心、台中光明學苑、東海道場、草屯禪淨中心、南華學舍、大林講堂、嘉義圓福寺、新營講堂、善化慧慈寺、永康禪淨中心、台南禪淨中心、旗山禪淨中心、小港講堂、高雄普賢寺、鳳山禪淨中心、潮州講堂……等,都有定期或不定期的禪訓班、一日禪、二日禪等,以接引當地對禪修有興趣之信徒及社會大眾。

3.國外
佛光山的寺院道場,遍佈全球海內外,在海外設有專屬禪堂的寺院道場:包括亞洲地區的韓國漢城佛光山、香港佛香講堂、馬來西亞東禪寺、新山禪淨中心等;美洲地區的美國洛杉磯西來寺、紐約講堂、休士頓佛光山、澳斯汀香雲寺、關島佛光山、加拿大的多倫多講堂;歐洲地區的德國法蘭克福禪淨中心、荷蘭荷華寺、英國倫敦佛光山、曼徹斯特佛光山;大洋洲地區的澳洲雪梨南天寺、布里斯本中天寺、西澳講堂,及非洲地區的南非南華寺等,都設有專屬禪堂。其它沒有禪堂的海外別分院,同樣會利用佛殿、講堂、圖書館……等空間,舉辦各類禪修活動,以接引當地華人及國外人士,如日本東京別院、泰國曼谷道場、新加坡佛光緣、馬來西亞文教中心、菲律賓馬尼拉佛光山、歐洲德國柏林佛光山、美國鹿野苑、加拿大溫哥華講堂、愛民頓講堂、滿地可講堂……等。這些遍佈海外的寺院道場,多年來,也接引了海外無數對禪修有興趣的社會大眾。(見圖一)

圖一 佛光山澳洲南天寺舉行的禪修活動,西方人士踴躍參加。

 

(三)禪堂設備

佛光山禪堂遍佈海內外,位於總本山的禪淨法堂,不但保有傳統禪堂的風格,也結合了現代化的各種設備,不論採光、空調、燈光、浴廁……等各項設備,乃至禪堂規模,從古至今,堪稱世界一流。玆將總本山之禪堂設備略述如下:

1.大禪堂

(1)規格:傳統禪堂的建築長六丈至十丈,寬四丈至八丈不等,佛 光山禪堂長十二丈,寬八丈,大禪堂一次能容三百人一起參修(見圖二),小禪堂一百人。

圖二 佛光山禪堂占地一千平方公尺,堪稱世界第一流禪堂。

(2)禪門:傳統禪堂通常有兩個門,佛光山則有七個門。傳統禪堂正門寫著「正法眼藏」,佛光山禪堂則書「法界禪門」,傳統禪堂後門通稱「方便門」,是供禪眾盥洗、方便之用。佛光山禪堂除前方中間正門外,在前、中、後,皆各有兩道門,供禪者方便之用。

(3)佛龕:佛光山大禪堂中有一佛龕,正中安奉佛像、聖僧像及供奉禪藏,表佛法僧三寶同時住持禪堂之意。

(4)禪座與空庭:大禪堂四面設有禪座位,中間則完全是個大空庭,可使禪者在坐禪勞累的同時,能有一處經行、跑香(適當踱步行走)的空間。

(5)維摩龕:大禪堂堂口設有「維摩龕」,傳統禪林的維摩龕只有一座,是設在佛龕的後面,佛光山則有二座,分別設在堂口東西單的兩側,東單之法座專屬主七和尚使用,西單之法座則專屬方丈和尚(住持)使用。

(6)法器:懸掛在大禪堂東單前門邊的鐘板,及香桌上擺放的香板、木魚、引磬、慧命牌等,皆屬禪堂設施,乃引領禪修者作息及督導行者禪修時使用(見圖三)。

圖三 佛光山大禪堂之鐘板與法器

 

2.小禪堂(見圖四)

小禪堂,又稱「內禪堂」,能容百人行坐,並設有長連床(廣單),一切食、宿、行、坐修持皆在其中進行,是一所具有傳統叢林禪堂風格的修持閉關中心。

圖四 佛光山禪堂內設小禪堂,每一龕內均設有長連床,個人之坐臥修持均可在其中進行。

 

3.寮房(寢室)

禪淨法堂的寮房分為四區,分別為雲水一寮、雲水二寮、雲水三寮、雲水四寮,可容納二百多人。一寮、二寮為男眾寮房,中間置一茶水間,以供休息時間飲水之用。三寮、四寮則為女眾寮房,設施與男眾寮房同。另設有堂主、維那、監香等寮房,以供禪修時,職事人員使用。

 

4.衛浴設備

禪淨法堂的浴室:男眾有十二間,女眾也有十二間。脫水機十台,烘乾機十台。禪堂三樓淨房(廁所):男眾十間,女眾二十間,如人數眾多時,如來殿一至五樓的淨房皆可使用,這對於禪修者來說,可說非常方便。

 

5.小參室

禪淨法堂小參室有兩間,乃禪修過程中學員就所產生的疑問向和尚請求開示的地方。

 

6.戶外禪場地

溪聲盡是廣長舌,山色無非清淨身。禪修,除了在室內之外,室外也是一個很好的禪修環境。佛光山是一個環境優美的大道場,處處林木參天,殿堂莊嚴,尤以大雄寶殿景觀最為宏偉,大雄寶殿前的「成佛大道」,即是戶外禪修的最佳場地。此外,大雄寶殿兩旁的長廊,也是戶外禪修的最佳環境(見圖五)。

傳統叢林的禪堂是專屬僧尼參修的禪堂,佛光山禪堂則是一所供僧俗二眾,以及社會大眾禪修的禪堂。每年接引著上萬進堂禪修及參觀的人。

圖五 佛光山大雄寶殿兩旁是戶外禪很好的地點 

   
 

佛光山禪淨法堂 電 話:(07)656-1921轉1175∼1177 傳 真:(07)656-5195 E-mail:fgschan@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