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寺聲明啟事
  茲有不肖人士假借「星雲大師」之名,販售一筆字贗品或法物護身等不明商品,企圖斂財謀利,籲請大眾辨識詐欺之舉。佛光山星雲大師不會從事販賣行為,凡有損害名譽者,將行法律追訴權,以杜絕弊端,特此聲明。
焦點新聞
  • 人間佛教青年閱讀研討會 學習人海慈航自己做觀音

    「人人皆知觀世音,也能成為觀世音」,中華佛光青年總團舉行「2023年人間佛教青年閱讀研討會」,在全台4區舉行,首場19日在佛光山惠中寺開講《星雲大師全集‧人海慈航:怎樣知道有觀世音菩薩》,佛青以觀音菩薩和佛法作為慈航指引,成為更好的人。由佛光山中區總住持覺居法師引言、佛光山文化院數位部主任妙耘法師講評,中區佛光青年幹部及羅浮童軍引領現場300人、線上1300人與會。 覺居法師提及,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雖圓寂,還有法身在為眾說法,並分享廣結善緣和自身修行的重要。當心中有信仰,觀世音菩薩隨時就在身邊,能在人海中找到我們的燈塔、走向光明的正道。 「生命就是一場長久的馬拉松,誰能發大願心,堅持到底,就能創造好因好緣。」經典導讀由善財講師林賜勳、佛光山叢林學院吳小妏分別引領大眾了解書中五大章節重點,後半段則以無盡意菩薩與佛陀的對話,分享《普門品》法意,佛由人成,只要願意聞法受持,從自身落實三好、四給,便能自己成為觀世音。 共同論壇由中區副團務長吳冠穎主持,中區團務長葉孟翰、副團務長楊柏毅、惠中佛光青年分團團長張雅柔、佛光羅浮童軍總召游筑匡與談,從自身生活經驗體證佛法聖言量,分享如何踐行觀音法門,讓與會大眾與觀音菩薩接心相應,並發願「求觀音、拜觀音,不如自己做觀音」。 葉孟翰勇敢分享年少犯錯,而在母親的施無畏中,懺悔發願做一個讓家人放心、對社會大眾有益的人。觀世音菩薩救苦救難,人間的母親亦復如是,期望大家也能在身旁找到觀音菩薩。 「如果你發願去做一件事,全世界的因緣都會來幫你。」楊柏毅以參加青年團10年來的心態轉變及願力昇華,鼓勵大家發願就有力量。他分享自己用毅力學習英文,如同證得神通,並以星雲大師「人間佛教六神通新解」鼓勵青年,每一件小事不斷努力、盡力完成,都能創造屬於自己的神通。 張雅柔分享陪伴外公住院時,一心稱念觀音聖號,並發願學習觀世音菩薩能以慈眼觀察病情變化、用耳朵傾聽需求,成功陪伴外公走過抗癌難關。春節帶外婆回佛光山走春,行經新寶橋,感受到大師的慈心悲願,「當我們實踐慈悲、待人好,就能成為觀世音菩薩的千百億化身,一起成就人間淨土」。 「悉發菩提心,我們都能自己做觀音」,游筑匡表示,2017年前往冰島參加世界羅浮大會遇到種種困難時,唱誦〈悉發菩提心〉安定大家的心,事情也順利解決,鼓勵向觀世音菩薩學習耳根圓通,去發現生活中有需要的人,進而當別人生命中的觀世音菩薩。 妙耘法師講評時,隨喜青年們透過生命的體驗,示範每個人都能做觀音。要自我期勉「我就是永不休息的修行者、我就是承續人間佛教的力量。」人一生的高光時刻是在犧牲奉獻時展現出來,唯有經歷過,才能了解身為觀世音菩薩的法喜。 活動最後,妙慧講師陳珮榮帶領回饋,回想經典導讀的金句、與談人的生命故事。羅浮童軍許菱容分享,發揮自己的影響力來利益更多人,遇到事情不要慌張,要對觀世音菩薩有信心,也對自己做觀音有信心,「以一燈續萬燈,燈燈相續,那就可以讓世界變得更美好。」...<詳全文>
  • 哈崗學區多元種族交流 西來寺取經

    哈崗拉朋地聯合學區於3月18日舉辦多元種族交流(Intersectional Ethnicity Studies),逾60位來自不同的教育背景的人士至西來寺參訪,希望藉此活動,可以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多了解彼此不同的差異;同時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理念,實踐「三好」來帶動社區各民族之間的和平共處。 社教組慧澄法師帶領大眾禪修,引導如何透過深呼吸來放鬆身心;再藉著觀呼吸,將專注力帶回當下。呼應本次交流活動的主題,法師表示,要化解彼此的衝突,必須要反觀自己的內心,在面對外在考驗時察覺自己內心情緒的升起,除了要三思而後行,更要行持星雲大師所提倡的「同體共生、尊重與包容」精神,大家才能皆大歡喜、和平相處。法師叮嚀,禪修的方法雖然不難,隨時隨地都可以運用,但需要個人的堅持,不斷的去實踐,才可以喚起內心的覺照力。 禪修體驗後,西來寺英文導覽許珍蓉帶領參觀寺院,並介紹佛光山四大宗旨「以文化弘揚佛法、以教育培養人才、以慈善福利社會、以共修淨化人心」,以及大師人間佛教的理念;也了解到大師非常重視教育,就如〈真誠的告白〉裡提到的,「要重視世界各地辦的大學」。 在座談交流的環節,國際佛光會洛杉磯青年團第一、二分團、三好學園、西來學校、佛光西來童軍團、佛光青少年交響樂團等各師生代表,向學區人士介紹大師辦學的理念與教育宗旨;透過教育領域、文化交流、音樂藝術、社區服務等,將「三好」實踐在校園與生活上。 參加三好學園家長班的一位母親分享,因參加了家長班而了解到,身為家長不僅僅只是著重在孩子的教育與發展,更要學習管理自己的情緒,才能引導孩子,才能夠提供給孩子們穩定的成長環境。從小就讀西來學校課後輔導班以及中文班的王嘉麗分享,在多元文化的環境學習下,除了學習中文,也了解到不同的文化;正因為文化之間的差異,更需要互相的尊重和包容。...<詳全文>
文化藝術

  佛教東傳中國二千餘年,已經不侷限於宗教層面,而是深入民間與人們生活契合為一。其不僅影響中國字彙用詞,在建築、雕刻、茶道、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戲曲等各領域上,都已成為中國文化主流,在社會教化、哲學思想等,亦不得不說是受到佛教的影響,甚至在藝術表現上更留有輝煌燦爛的遺產。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教育大業

  建寺安僧,弘法度眾,是歷代高僧大德共有的弘願。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歷經動亂紛擾的年代,來到台灣,目睹正信佛教的衰微,心中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了知需要人才才能講經說法、辦活動、興事業,讓正法久住。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慈善事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並於世間行化宣說種種離苦得樂、拯慰賑濟的法門。自古以來,佛教徒為實踐佛陀「應病予藥」、「拔苦予樂」的慈悲教法,凡對大眾身心生活有所助益的事業均視為己任,積極興辦慈善事業,實現人間淨土。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修持中心

  佛光山修持中心之興建,乃星雲大師鑑於佛光山弘法四十年來,僧俗二眾,卻苦無一處具有多功能修持的殿宇可供使用,並今日社會奢靡風氣熾盛,道德人心空虛苦悶、迷失敗壞,故特建修持中心,擬以長年舉辦禪修、念佛、抄經等行門修持,來增進僧俗二眾的心地功夫,端正社會風氣,淨化人心,為世界、國家、社會等,略盡佛教棉薄之力。
相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