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寺聲明啟事
  茲有不肖人士假借「星雲大師」之名,販售一筆字贗品或法物護身等不明商品,企圖斂財謀利,籲請大眾辨識詐欺之舉。佛光山星雲大師不會從事販賣行為,凡有損害名譽者,將行法律追訴權,以杜絕弊端,特此聲明。
焦點新聞
  • 金光明寺佛學講座 慧傳法師談一代高僧三不朽

    佛光山金光明寺9月16日舉行佛學講座,禮請佛光山都監院院長慧傳法師以「星燈不滅—談星雲大師的三不朽人生」為主題,闡述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立德、立功、立言的一生行誼事蹟。來自馬來西亞40餘位法師,以及現場、線上逾千人專注聆聽,法師敘述大師的事蹟,生動詳實的講說,深深感動大眾,並將緬懷之心化為動力,延續大師三不朽精神。 法師談及大師圓寂,全世界佛光人、佛光之友哀慟不已。舉行追思法會及荼毘大典之後,至今每月仍有上萬人,到藏經樓祖師殿禮拜大師,這如同《左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大師立德、立功、立言是永遠令人懷念而不朽的。 法師也談到,因88水災,佛光山安置受災原住民,在大師指示下,以尊重與包容的心去照顧他們,給他們原有的信仰安定心靈;給予飲食的方便,提供普門中學場地給學生讀書等種種幫助,讓受災原住民至今仍崇敬大師,在大師德行的感動下,基督教牧師不禁地說:「感謝佛祖,讓我完成上帝交代的任務。」除此之外,不論是弱勢偏鄉孩子的照顧,如「好苗子」培育,或棒球隊、藍球隊的培育等,皆是大師「立德」的展現。 法師讚歎大師一生中獲得全世界各大學40餘個榮譽博士學位、名譽教授、院長、顧問等,並設立300個海內外道場及超過百萬會員的佛光會,讓法水長流五大洲,是大師「立功」的成果。 江蘇鑑真圖書館「揚州講壇」,2010年第一場講座,由星雲大師講說「我怎樣走向世界」,講說內容以童年、出家、台灣等三個階段來闡釋。其中大師在童年時期,安於貧苦的忍耐力、慈悲力及勞動力等內在性格養成,在日後的弘法路上一一展現。法師舉出2016年大師因腦部開刀,在恢復口語能力的第一句話:「要給大家吃飽,要給大家吃好。」一粒包子慈悲的感動,至今大家仍然可感受到。在出家階段,大師以對自己要不忘初心、對國家要做不請之友、對朋友要不念舊惡、對社會要不變隨緣等四點為重要觀念。到台灣弘法階段,則是以退為進、以眾為我、以無為有、以空為樂四句話影響大師。法師指出深深體會大師的人格特質,決定未來的命運,也是成就三不朽的原因。 最後法師以大師:「我沒有病,我很快樂。」「我年紀大,六根不全、老病,但我不計較,我很歡喜自在。」「我沒有病,只是不方便。」大師體會苦空無常、三法印,與佛法相應。大師說:「祝福大家,我用生命維護你們。我還有什麼可以為大家服務的嗎?」「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這是大師行菩薩道具體的表現。「生於憂患、長於困難、喜悅一生」更是見證大師的三不朽。 佛光會員郭品棻表示,因為星雲大師「好苗子計畫」幫助、栽培女兒,翻轉了她的人生及開拓更寬廣的視野。自己也因為「好苗子」因緣深受感動,而加入佛光會、當義工回報大師的恩惠,進而全家5人皈依成為佛教徒。與佛光山結緣40多年的居士周輝鴻感動的表示,講座句句受用、法喜充滿。大師簡直就是佛菩薩再來,擁有大慈大悲性格,弘法利生精神令人讚嘆。...<詳全文>
  • 普賢寺佛學講座 慈惠法師妙說星雲大師慈悲度眾的人生

    佛光山普賢寺9月17日舉辦人間佛教系列講座,禮請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慈惠法師,以「星雲大師生於憂患、長於困難、喜悅一生」為主題,話說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以正面積極的態度度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體現佛教的核心思想,樂善好施、慈悲為懷,尋找內心的平靜和快樂。吸引400多人全程專注聆聽,受益匪淺。 慈惠法師闡述,生於憂患意味著人生充滿困難和挑戰,但這些困難使人成長和學習;而長於困難表示在面對困難時能夠堅持、克服,並不斷進步和成長;喜悅一生則是指無論遇到困難或是順利,都能夠心存感恩和喜樂。法師從大師的生平和教義的宣說中,特別強調在生活裡,面對困境和憂患時所表現出的喜悅和堅韌。 大師在年輕時遇到了生活的種種挑戰,包括戰亂的社會、貧困的生活。儘管如此,大師仍汲取智慧,在逆境中茁壯成長。在經歷了磨練後,大師對人生的深刻理解,影響了後來的佛教教學。 星雲大師的生平故事是一個啟示,提醒信眾在困難和憂患面前,是可以透過堅韌的精神和正面的態度來克服,並由此收穫更多。大師的生命故事也鼓勵信眾在日常生活中,追求內心的平靜和喜悅,將慈悲和智慧融入行為和思想,如此能夠在喜悅中過上菩提一生,對其他修行者產生積極的影響,足見大師是一位人間大菩薩。 提及「一切法因緣生」,慈惠法師闡明,是指佛經中的因緣說法,也稱為緣起。根據佛陀的教導,一切現象的存在與運作都是由無數的因緣條件所組成的。這個宇宙中的一切事物,包括與星雲大師之間的關係,都是由無數的因緣條件交織而成。這些因緣條件相互依存,彼此交相影響,使得事物生起、運作和消滅。 援引信眾與星雲大師的因緣為例,能夠做為星雲大師之弟子、學習佛法,是因為有了種種的因緣條件,這可能包括過去因果、生命中的種種經歷、機緣巧合等等。同樣的,如果這些因緣條件改變或消失,關係也會隨之改變或結束。因此,應當把握當下,好好珍惜當下。 慈惠法師對星雲大師滿懷讚賞和敬佩,大師一生無私地給予他人,並且非常喜歡給予。給予不僅是菩薩行為,也是廣結善緣的方法,可以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因緣關係,同時也建立自己的因緣關係,以三好、四給的信念廣結善緣,進而將人間佛教運用在生活中。...<詳全文>
文化藝術

  佛教東傳中國二千餘年,已經不侷限於宗教層面,而是深入民間與人們生活契合為一。其不僅影響中國字彙用詞,在建築、雕刻、茶道、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戲曲等各領域上,都已成為中國文化主流,在社會教化、哲學思想等,亦不得不說是受到佛教的影響,甚至在藝術表現上更留有輝煌燦爛的遺產。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教育大業

  建寺安僧,弘法度眾,是歷代高僧大德共有的弘願。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歷經動亂紛擾的年代,來到台灣,目睹正信佛教的衰微,心中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了知需要人才才能講經說法、辦活動、興事業,讓正法久住。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慈善事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並於世間行化宣說種種離苦得樂、拯慰賑濟的法門。自古以來,佛教徒為實踐佛陀「應病予藥」、「拔苦予樂」的慈悲教法,凡對大眾身心生活有所助益的事業均視為己任,積極興辦慈善事業,實現人間淨土。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修持中心

  佛光山修持中心之興建,乃星雲大師鑑於佛光山弘法四十年來,僧俗二眾,卻苦無一處具有多功能修持的殿宇可供使用,並今日社會奢靡風氣熾盛,道德人心空虛苦悶、迷失敗壞,故特建修持中心,擬以長年舉辦禪修、念佛、抄經等行門修持,來增進僧俗二眾的心地功夫,端正社會風氣,淨化人心,為世界、國家、社會等,略盡佛教棉薄之力。
相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