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寺聲明啟事
  茲有不肖人士假借「星雲大師」之名,販售一筆字贗品或法物護身等不明商品,企圖斂財謀利,籲請大眾辨識詐欺之舉。佛光山星雲大師不會從事販賣行為,凡有損害名譽者,將行法律追訴權,以杜絕弊端,特此聲明。
焦點新聞
  • 人間佛教聯合總會 推動人間佛教國際化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11月5日於佛光山金光明寺召開「2025年會員大會」,僧信齊心決議推動人間佛教國際化及全球化,會議圓滿後隨即舉辦「2025年人間佛教發展研討會」。台灣各寺院、教團方丈、住持、居士團體代表近500人與會。 會員大會由輪值主席十方禪林開山方丈首愚和尚主持,第4屆主席團: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靈鷲山佛教教團創辦人心道和尚、福智僧團住持如淨和尚、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法制長吳志揚。 首愚和尚以靈山聖會籲眾,共同成就莊嚴道場,啟發歡喜人心,此次盛會佛教團體齊聚一堂,展現佛教融合的精神,讓佛法不僅於殿堂之中,更走向世界,見證信仰凝聚的力量,令人無限歡喜與有榮焉。 心保和尚以「世間無常,國土危脆」說明,緬甸強震及花蓮風災的自然災害提醒我們,眾生息息相關,唯有以慈悲化解苦難,以善行凝聚力量,將「三好」、「四給」遍布全球,讓人間佛教的善美種子在世界各地生根發芽,累積福德,創造全人類的幸福。 心道和尚特別提及,梵蒂岡跨宗教交流訪問是人間佛教走向世界的重要行動,人間行者以柔軟心與智慧力,跨越宗教藩籬,向外播下理解、尊重與和平的種子,佛教以慈悲、平等精神,是推動世界和平的力量。 如淨和尚也呼應,當教宗以多國語言領讀聖經福音片段,展現了宗教包容最高境界,也是國際化最生動的實踐,佛教提倡眾生平等,讓佛法跨越文化的界線,化解隔閡,傳遞和平與善意。 吳志揚說明,應凝聚島內佛教各界的力量,推動人間佛教的現代化與社會化,進而邁向國際舞台。他期勉全世界的佛教團體能夠團結互助交流,再廣邀其他宗教代表訪台,深化國際友誼。 會中由秘書處說明年度工作報告,會中積極討論並通過10項重要提案,為撫慰風災災民,將於近期舉辦「花蓮災後關懷音樂會」,今年韓國及梵蒂岡跨宗教交流,成效頗佳,明年將辦理越南佛教界交流活動。 監事長明光法師以〈團結就是力量〉法音供眾並說明,天主教早在60年前便推動宗教交流,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亦致力於宗教融和,兩者的努力同樣彰顯出團結的力量,唯有宗教間攜手合作,才能共創和諧的人間。 常務理事依空法師提及,梵蒂岡跨界交流訪問,不僅是宗教間友好交流的象徵,更展現了人間佛教以慈悲與智慧走向世界的弘揚力量。依空法師提出建言,佛教若能完善宗教史的整理與研究,強化制度化與組織化的推動,必能使人間佛教更具現代精神與國際影響力。 「大和尚會生氣嗎?」主持人覺培法師的提問,揭開主題論壇「從自覺到覺他」,心保和尚指出,忍辱為基本修行,如能依照星雲大師所提「生氣慢半拍」的訓練,觀照苦受,再觀照五蘊皆空,認知瞋心是解脫的障礙,轉念往好處想,要做情緒焚化爐。 首愚和尚以「不以瞋報瞋」勉眾,心道和尚說明觀音十心修行法,以因果法則觀照情緒反應;如淨和尚提到應常憶念佛菩薩及法語,善護念眾生心;吳志揚期勉僧信二眾合作,以法布施及無畏布施,自覺覺他自利利他。 工作坊「從情緒到覺性」由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特聘副教授楊蓓帶領,以當代最受關注的情緒管理與人際溝通為主題,融合佛法智慧與心理學理論。課程中引導學員覺察自我情緒生起與轉化,探討如何以覺性面對壓力與衝突,在理性與慈悲之間找到平衡,提升生命的自在安穩。...<詳全文>
  • 梵蒂岡跨宗教對話60周年 教宗喜會中華人間佛教代表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及佛光山多位海外總住持遠赴梵蒂岡,參與「我們的時代──教會對非基督宗教態度」(Nostra Aetate)宣言文件60周年紀念及跨宗教交流盛會,成果豐碩。代表團29日在聖伯多祿廣場舉行的十萬人慶典中,與教宗良十四世近距離交流,具體實踐「宗教走出寺廟,走向人間,正式走向世界」的人間佛教理念。 此行由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主席團率領,共80人赴會。在歷史性的贈禮儀式上,由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率領的主席團,致贈教宗三項具深厚意涵的禮物:緬甸育幼院兒童親手製作的教宗寶石畫、一件珍貴的宋朝技藝所製作的聖杯,以及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的一筆字〈和諧共生,馬到成功〉。 星雲大師的墨寶傳達了對世界和平的深切期盼。來自宋朝的聖杯與孩子們創作的寶石畫像徵最純粹的祝福。 中華人間佛教聯合總會常務理事、佛光山文化院院長依空法師指出,在眾多與會佛教團體中,該會是現場「唯一的漢傳佛教代表」,他深感榮耀,並強調這顯示漢傳佛教在國際宗教舞台上的能見度與影響力正日益提升。 教宗良十四世於28日在梵蒂岡舉行的《我們的時代》宣言60周年紀念活動上,以「同行於希望之路」為題發表致詞,呼籲全球宗教領袖與信徒持續推動宗教間對話,共同對抗分裂與仇恨。他指出,《我們的時代》文件在當今世界仍具有深遠且迫切的意義,提醒人類唯有透過理解與尊重,才能實現真正的和平與共生。 今年適逢天主教會慶祝「希望禧年」,教宗強調「希望」與「朝聖」是各宗教共享的精神旅程。他並引用若望保祿二世於1986年亞西西的名言:「若人類要繼續存在於這個世界,世界就不能沒有祈禱」,並邀請全場靜默祈禱,讓和平「充盈我們的心」。教宗最後重申,《我們的時代》的使命尚未結束,呼籲世人延續這條「希望同行之路」,開啟心門、搭建橋樑,讓對話與愛永存人間。 此次跨宗教交流代表團主席團成員包括佛光山住持心保和尚、香光尼僧團方丈悟因長老尼、福智比丘僧團住持如淨和尚,並由常務理事依空法師、監事長明光法師、祕書長覺培法師以及靈鷲山僧團代表、大仙寺代表、靈巖山寺代表、共同出席。 參訪團亦有多位法師、學者與社會賢達隨行,包括國際佛光會世界總會副總會長劉招明、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總會長潘維剛、資深媒體人沈春華、導演曲全立、佛光山新馬泰印教區總住持覺誠法師、菲律賓總住持永光法師、歐洲總住持妙祥法師及南美洲總住持妙佑法師、人間佛教研究院副院長妙光法師等,展現佛教的國際化發展與多元參與。...<詳全文>
文化藝術

  佛教東傳中國二千餘年,已經不侷限於宗教層面,而是深入民間與人們生活契合為一。其不僅影響中國字彙用詞,在建築、雕刻、茶道、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戲曲等各領域上,都已成為中國文化主流,在社會教化、哲學思想等,亦不得不說是受到佛教的影響,甚至在藝術表現上更留有輝煌燦爛的遺產。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教育大業

  建寺安僧,弘法度眾,是歷代高僧大德共有的弘願。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歷經動亂紛擾的年代,來到台灣,目睹正信佛教的衰微,心中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了知需要人才才能講經說法、辦活動、興事業,讓正法久住。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慈善事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並於世間行化宣說種種離苦得樂、拯慰賑濟的法門。自古以來,佛教徒為實踐佛陀「應病予藥」、「拔苦予樂」的慈悲教法,凡對大眾身心生活有所助益的事業均視為己任,積極興辦慈善事業,實現人間淨土。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修持中心

  佛光山修持中心之興建,乃星雲大師鑑於佛光山弘法四十年來,僧俗二眾,卻苦無一處具有多功能修持的殿宇可供使用,並今日社會奢靡風氣熾盛,道德人心空虛苦悶、迷失敗壞,故特建修持中心,擬以長年舉辦禪修、念佛、抄經等行門修持,來增進僧俗二眾的心地功夫,端正社會風氣,淨化人心,為世界、國家、社會等,略盡佛教棉薄之力。
相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