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寺聲明啟事
  茲有不肖人士假借「星雲大師」之名,販售一筆字贗品或法物護身等不明商品,企圖斂財謀利,籲請大眾辨識詐欺之舉。佛光山星雲大師不會從事販賣行為,凡有損害名譽者,將行法律追訴權,以杜絕弊端,特此聲明。
焦點新聞
  • 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參訪佛館 讚歎佛光山行善「有影」

    中華民國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220人,於11月26日參訪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理事長許正雲與佛光山常務副住持慧傳法師,於禮敬大廳三樓佛前香會面。與會有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創會理事長黄宗源、榮譽理事長賴博司、副理事長魏雅庵和董正宗、監事會主席許長發等。 隨同有工業區廠商聯合總會理事郭承敬、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理事朱唐妹等。慧傳法師敘述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為辦學而開山,所以佛光山最早的建築物是佛學院。隨著人潮愈多,接著蓋起了大悲殿、朝山會館等。美國西來寺落成帶動海外道場成立,如今「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大師蓋那麼多道場,為的就是推動人間佛教,建設佛光淨土,淨化世道人心,促進世界和平。人間佛教就是佛法生活化,生活佛法化。並提倡三好「做好事、說好話、存好心」,這些都是可以容易了解並在生活中實踐。慧傳法師結緣著作《慧心傳道覺有情》,並向大家介紹當中有關大師舉辦水果節之章節。 許正雲表示,今天很有福氣可以來到此地,自己也是高雄人。讚歎佛光山是台灣的驕傲,更是世界聞名。佛光山的宗旨就是在行善做好事,有關於水果節幫忙推廣荔枝是「有影」(台語)的,他在大樹區也有一處荔枝園讓人栽種,可以證實確有此事,佛光山的法師真的有幫助到大家。所以說,今天來到這裡真的有福氣。 佛陀紀念館副館長永融法師介紹世界神明聯誼會,讓佛與神明,以及人與神明之間可以互相交流。與會有中華傳統宗教總會副祕書長陳振帆等。 郭承敬表示,他們為八大工商團體之一,在勞工政策建議上具有相當影響力。聯合總會聚集了全台270幾個工業區,且他們身處工業的第一線,所以其倡議的政策是符合需求且能真正落實。郭承敬說,他親近桃園講堂,可以感受到大師的和藹可親。此行希望讓大家深度了解佛光山的歷史和大師的想法,回去讓更多人知道。在此不只是觀光,更是淨化身心靈。大家和佛光山有緣分,大師雖然離開了,但他的精神永遠在大家的心中。...<詳全文>
  • 2025年《綠・蔬食評鑑指南》 65家星級餐廳獲表揚

    「變從餐桌開始—以蔬食行動實踐永續未來」,由財團法人綠色公益基金會主辦2025《綠・蔬食評鑑指南》於11月25日國際蔬食日,在TICC台北國際會議中心隆重舉行星級餐廳頒獎典禮。行政院環境部長彭啟明蒞臨致詞並頒獎,65家星級餐廳榮獲表揚,250人共同見證蔬食餐飲在永續發展上的卓越成果。 彭啟明致詞表示:「非常懷念兩年前擔任評鑑祕密客的時候!」說明《綠・蔬食評鑑指南》以蔬食米其林的標準來評鑑,對於台灣蔬食界的意義非凡。指出極端天氣與全球暖化及廚餘浪費、豬瘟的關聯,強調蔬食是改善環境的重要做法,鼓勵大家在餐桌上多選擇蔬食,也呼籲餐廳和個人減少食物浪費,並推動循環餐具的使用。他說環境部將努力配合政策,並提供資源支持蔬食推廣。 「蔬食不能光知道,要好吃才能吸引人。」綠色公益董事長慧開法師致詞,提到《維摩詰經》〈香積佛品第十〉中,香積佛國用美食來度化眾生。讚歎蔬食餐廳同業的朋友們,願意在廚藝上用心,不斷的精益求精,提供更舒適的飲食空間,讓大眾吃的歡喜且法喜充滿,進而淨化心靈,這即是承辦《綠・蔬食評鑑指南》的主要目的。 環境部綜合規劃司司長洪淑幸發表「低碳餐廳飲食指南」指出,從餐桌上的淨零轉型開始,零浪費低碳飲食是全民最容易做到的。「綠食飯桌」概念,是惜食餐飲,吃多少點多少;使用環保餐具,少用一個,對地球就好一點;食材選用,吃在地當季食材,新鮮又環保;綠色經營,多做一點點,提高20%的蔬食食材。 佛光山台北道場住持滿謙法師致詞指出,大家都是推動蔬食者,是散發慈悲心愛護地球、推動永續發展的先驅者,希望透過頒獎活動,未來能把台灣的蔬食文化推廣至全世界。 《綠・蔬食評鑑指南》頒獎典禮,由環境部指導,評審團由主席田定豐,領軍專業評審團,持續以「好吃.吃好」為核心精神,且導入碳足跡、永續理念及在地食材使用比例等評鑑項目,展現更科學與國際觀的評分機制,帶動蔬食產業升級與轉型。歷經半年匿名實地走訪,從數千家蔬食餐廳中,評鑑出65家優勝餐廳,其中三星級6家、二星級20家及一星級39家,脫穎而出榮獲2025年星級獎牌與表揚。詳細名單可透過綠色公益網址https://ipuregreen.org/veg/查閱。 綠色公益基金會執行長戴慶華表示,深深感謝佛光山及國際佛光會以「環保與心保」的理念,推動非常多對環境與社會善美的行動。期許未來有更多餐飲界朋友,願意為蔬食做出更多創意料理,讓更多人願意吃蔬食,進而擴大影響力,使地球變得更純淨、社會更祥和。他更呼籲餐飲業者響應「VEG100」倡議,邀請更多人每日一蔬食或一年蔬食100天,讓吃「蔬食」成為全民的運動。 與會貴賓有國際佛光會中華總會副總會長趙翠慧及副秘書長覺多法師、人間福報社長妙熙法師及業務發行總經理陳立夫、中華人間福報推廣協會理事長楊政達、世新大學副校長楊盛昱、中華經濟研究院能源與環境研究中心主任劉哲良、南華大學永續中心執行長蕭雅柏。 此外,還有金鐘獎視后林辰唏、台灣美食節目主持人陳鴻、正修科技大學餐飲管理系主任王寶惜、佛光大學蔬食系老師施建瑋、社團法人中華採購與供應管理協會前理事長白宗城、國際蔬食產業推廣協會前理事長高秀忠、綠色公益基金會顧問謝袖芸、永續學協會理事長趙先之、Chelsea蔬食美食家張芷睿、藝術家賴冠仲、蔬食YT夠維根等。...<詳全文>
文化藝術

  佛教東傳中國二千餘年,已經不侷限於宗教層面,而是深入民間與人們生活契合為一。其不僅影響中國字彙用詞,在建築、雕刻、茶道、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戲曲等各領域上,都已成為中國文化主流,在社會教化、哲學思想等,亦不得不說是受到佛教的影響,甚至在藝術表現上更留有輝煌燦爛的遺產。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教育大業

  建寺安僧,弘法度眾,是歷代高僧大德共有的弘願。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歷經動亂紛擾的年代,來到台灣,目睹正信佛教的衰微,心中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了知需要人才才能講經說法、辦活動、興事業,讓正法久住。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慈善事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並於世間行化宣說種種離苦得樂、拯慰賑濟的法門。自古以來,佛教徒為實踐佛陀「應病予藥」、「拔苦予樂」的慈悲教法,凡對大眾身心生活有所助益的事業均視為己任,積極興辦慈善事業,實現人間淨土。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修持中心

  佛光山修持中心之興建,乃星雲大師鑑於佛光山弘法四十年來,僧俗二眾,卻苦無一處具有多功能修持的殿宇可供使用,並今日社會奢靡風氣熾盛,道德人心空虛苦悶、迷失敗壞,故特建修持中心,擬以長年舉辦禪修、念佛、抄經等行門修持,來增進僧俗二眾的心地功夫,端正社會風氣,淨化人心,為世界、國家、社會等,略盡佛教棉薄之力。
相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