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請點選圖內圓圈或右側文字
佛光山的建築理念

佛光山本來是一座荒山,在短短的數十年中,能夠創建成為台灣地區第一座十方叢林,其中論建築的氣派、廟宇的寬廣,佛像的雕塑,庭院的規劃,殿閣的佈置等皆與眾不同,獨樹一格。

  佛光山是由五座小山所組成的,包括:   
(一)第一座山是東山,此山建設包括地藏殿、大佛城、大智殿、男眾學部。   
(二)第二座山供信徒朝山禮佛,包括有放生池、不二門、淨土洞窟、朝山會館及大雄寶殿。   
(三)第三座山內容包括有寶橋、大悲殿、東方佛教學院、中國佛教學院女眾學部。   
(四)第四座山是福慧家園與信眾教育園區。   
(五)第五座山是峨嵋金頂──普賢殿、佛光精舍、大慈育幼院。

  它形如蓮花瓣狀,在地利上,先天即已具備了佛國淨土的條件;在設計上,是仿效大陸四大名山而建設的,同時亦蒐集參照了世界各國佛教聖地建築之精華融合建造而成的。在意義功能設計的構想上,是期能將抽象之佛法,以具體、巧妙的方式表現出來,例如:淨土洞窟即是以利用天然的地形,藉著現代的雕刻、繪畫等藝術,把極樂世界的殊勝莊嚴情形,表現介紹給社會大眾。另一方面,在整體規劃設計的動機上,亦處處表現為他人而設想,例如:信徒遊客在參觀巡山時,走累了需要休息、喝茶,就近即有供應佛光茶的場所,讓大眾略事休息一番,又且安排法師解答有關日常生活切身等疑難問題,以佛法和大眾結緣。

  佛光山各項建築均以配合發展弘法佈教、慈悲度眾為主要功能。同時亦不斷的吸取現代科技文明的菁華,以發揮現代化,多元化的社教功能。因為透過現代文明的種種產物,能夠使現代人很容易地了解佛教的道理,自然地接受佛教;另一方面復求古典宮殿藝術之美,因此兼具傳統與創新之特色,也開創了現代寺院新的風格。

  佛光山,是一座集中外古今佛教文化、教育、弘法、慈善、朝聖、觀光為一體的僧信平等的道場勝地,同時又具有學校化、大眾化、國際化、福利化的性格,各項建築的出發點,處處顯示著開山大師建設「人間淨土」的理想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