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寺聲明啟事
  茲有不肖人士假借「星雲大師」之名,販售一筆字贗品或法物護身等不明商品,企圖斂財謀利,籲請大眾辨識詐欺之舉。佛光山星雲大師不會從事販賣行為,凡有損害名譽者,將行法律追訴權,以杜絕弊端,特此聲明。
焦點新聞
  • 《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 講演集──緣起與還滅.從入世的生活到出世的生活4-1

    時間:1975年10月21日 地點:台北國立藝術館   一、先從入世的生活說起 我們每天的衣食住行、起心動念,都是入世的生活。入世的生活包含什麼內容?以下歸納四點簡單說明: (一)入世的生活是以物質為主的生活 一般人生活的主要部分為物質,生活中的行住坐臥、開門七件事都是物質生活上的需要。為了一餐美食,甘願成天辛苦;為了一點利益,甘願屈膝爭取;為了一點虛榮,甘願無休止的做牛做馬。 在物質生活中,有的人重口腹之需,不計較穿與住;有的人只求穿得衣冠楚楚,對於吃與住不太重視;有的人只要住得舒服,穿與吃可以馬虎。不管如何,人為了延續維持生命總脫離不了物質的需要,因而被物質所囚,不能獲得真正快樂的生活。 我們把身心寄託在五欲塵勞裡,物質雖然能夠滿足我們一時的願望,但那是有限的,每個人不知要經過幾番折磨勞苦,才能獲得一點享樂。五欲六塵像陷阱,身陷其中就不易超脫。所以,我們要從物質裡面獲得真正的美滿幸福,是不可能的。 (二)入世的生活是以感情為主的生活 有的人有了豐富的物質生活仍無法滿足,進而追求感情的生活。有時候,父母的呵護之情不夠,進而再求朋友的感情;朋友的感情不滿足,進而要求男女的感情;男女的感情不美滿,進而希望子女的感情;子女的感情靠不住,轉而將感情寄託在寵物身上。所以,人是有感情的動物,佛教稱「眾生」為「有情」,有情眾生的感情過分氾濫衝動,很容易成為犯罪造惡的原因。社會上許多自殺、仇殺、毀容的事,不是由於金錢,就是由於感情;不是因為「愛」,就是因為「恨」。金錢與愛情、愛與恨,往往連在一起。 佛教不是排斥金錢、厭惡感情,不過,金錢和感情有時會帶來困擾與麻煩。我們必須以智慧運用金錢,以智慧化導感情,把金錢轉成為淨財,把感情昇華為慈悲,淨財和慈悲才是維繫人生幸福快樂的條件。 有人說,感情是生命的花朵,但是人無千日好,花無百日紅。有人說愛是幸福的,但是愛也是自私的;有人說愛是純潔的,但是愛也是染汙的;有人說被愛是幸福,但是失去愛的時候又怎麼辦?又有人說人生如果沒有愛,就猶如土地失去了水,便成為沙漠;如果感情不善處理而引起的怨恨嫉妒也會氾濫成災。總之,愛是自私而束縛的,就算恩愛夫妻也有成為怨偶的,親如父子也有脫離關係的,即使是美好的姻緣,親愛的感情,也有生離死別。所以,在感情中生活的人,是得不到最究竟的快樂。 (三)入世的生活是以人群為主的生活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人不能離群獨居,我們除了認識有緣的朋友,在社會上還有很多士農工商的群眾都與我們有關係,我們在世間生活,要靠人群給我們維護,如果離開大眾人群,我們就沒有辦法生存。 我們穿衣服,需要工人在工廠裡織布;吃飯,需要農夫在田裡耕種;出門,需要有人為我們開車。我們所走的路,哪一條不是別人修築的?我們所住的房子,哪一塊磚瓦不是別人為我們蓋的?我們到風景區遊山玩水,哪一處風景區不是別人開墾給我們欣賞的?因此,從人群中可以得到人生的幸福快樂。但是,人與人相處,如果以利益相結合,希望從別人那兒得到利益,難免會引起許多衝突與磨擦,彼此紛爭計較,互相勾心鬥角。所以,在現實的生活中,靠人群也不能得到最究竟的安樂。 (四)入世的生活是以根身為主的生活 人們用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去追求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的快樂,以維持生命。如《大智度論》所說:在家人入世的生活與出家人出世的生活不同,入世的生活,靠根身向外追求快樂,如眼睛看色塵的花花世界,耳朵聽和悅的音聲,鼻子嗅芬芳的香氣,舌頭品嘗山珍美味,身體貪戀外境的舒適,心裡攀緣一切有利自己的人事。如此追求快樂的方法,叫做以根身為主的生活。凡事以自我為中心,不斷的向外攀緣。如果遭受挫折,或遇到根身病痛磨難,稍不稱心如意時,就不快樂了。因此出世的生活,不能光靠根身向外追求快樂。修行的人,不像一般人迷戀根身以外的東西,他們眼不妄看、嘴不貪吃、耳不多聽,身體也不貪戀觸受,靜坐在那兒,開採內心的寶藏、智慧的能源,那才是真正享受無限的法樂。 物質是有限的,不能滿足我們無限的欲望;人情是缺陷的,不能永遠讓我們滿意;人群是利益衝突的,不能長久和平相處;根身是無常的,歲月會帶來散滅。我們在入世的生活裡,不能得到究竟的安樂,唯有出世的生活才有真正的安樂。 佛教的出世生活,不是要我們離開人間,到他方過生活,也不是要我們死了以後才有出世的生活,更不是只為自己了生脫死,不管世間的苦痛與困難。所謂出世的生活,是一樣在世間生活,而以佛教出世的思想、無邊深廣的悲智,從事救度眾生的事業,淨化世人的心靈,使世界繁榮,國家富強,到處充滿佛法的真理與和平。 二、次說佛教出世的生活 什麼是佛教的出世生活?可以從四個方面來說明: (一)從四阿含經談聖者簡單樸素的修道生活 原始佛教的出家眾如何過出世間的生活?他們不以世間的物質、感情、人群、根身來維持自己的生活,因此他們放下感情,隔絕人群,過著物質貧乏、感情淡泊、孤單沉寂的簡樸生活。他們追求人格的昇華,斬斷貪圖利樂的觀念,淨化心靈的世界,以此擴展他們生命的永恆生活。 他們每一個人只擁有三件衣服、一個鉢,即所謂「三衣一鉢」,吃的是日中一食,睡的是樹下一宿。除了在深山、水邊、園林中修行以外,墳墓旁邊也可以安身,他們不求現實快樂,不為眼前利益所迷,不喜好喧譁熱鬧的地方,一心欣求速證解脫涅槃。 當然在原始佛教的生活裡面,建築有莊嚴雄偉的祇樹給孤獨園,也有眾多房舍的竹林精舍,那些講堂殿宇,到處鳥語花香,但這些都是用於大眾的修行,若是個人,則總是到山林水邊,不像現在有些人,不歡喜和人群共居共學,但又喜愛一個人居住在華麗的精舍中,這是不合佛法的生活。(待續)...<詳全文>
  • 紐西蘭佛光山供僧緬懷師恩 攜手古董車協會為癌症基金募款

    紐西蘭北島佛光山於8月24日舉行「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誕辰紀念日暨供僧法會」,紐西蘭佛光山住持滿信法師帶領逾300位信眾於大雄寶殿緬懷師恩。南北島協會以「一起來學佛」為主題,呈現一場佛法智慧的精采表演虔誠供養僧寶。 殿外超過1500人潮雲集,奧克蘭14個古董車俱樂部近180輛古董車的展出,也為「紐西蘭癌症基金會」攜手發起慈善募款,實踐人溺己溺關懷社會。殿內殿外的活動,處處展現人間佛教「同體大悲」的多元風貌。 滿信法師開示,星雲大師稱農曆7月是「孝道月」,是報恩盡孝的日子。過去佛陀曾指導弟子進行3個月的結夏,在精進修持中不少弟子修行成果非凡,佛陀非常歡喜,故7月也叫做佛歡喜日。《盂蘭盆經》也記載目犍連尊者以供養僧眾的功德迴向七世父母,助其往生善道。感謝今日與會大眾透過演出、獻食等三業的供養來緬懷大師,這份行孝報恩信仰的實踐,必然豐富心靈,祝福大眾煩惱消除智慧如海。 滿信法師指出,人間佛教的精神是服務社會大眾,直下承擔無私給予,共同建設人間淨土,並呼籲與會大眾響應慈善捐款。紐西蘭癌症協會與奧克蘭古董車俱樂部負責人Jodi Tomlin與水仙花活動全國統籌負責人Kaaren Smylie特別在供僧法會中向紐西蘭佛光山致意,感謝佛光人慷慨解囊募集善款關懷社會。 北島協會長顧榆齡致詞分享,在佛歡喜日裡,佛光人卯足勁以人間音緣歌曲、短劇、美食來表達對僧寶的敬意,感謝法師們長期不離不棄的教導,讓人間佛教得以在紐西蘭深耕成長。佛光會及信眾因為投入各種活動才有深入佛法的因緣。顧榆齡鼓勵佛光人珍惜每一次供僧因緣,發願護持三寶、護持道場。 南島協會長劉盎齊致詞表示,非常幸福在紐西蘭這片人間淨土裡,有佛光山常住作為佛法僧三寶的堅定依靠,讓我們因為承擔各種活動而開發自己的潛能,在南島佛光山每年透過咖啡巧克力嘉年華、《366》贈書等行動,實踐星雲大師三好四給的精神,感謝常住法師領眾創造成長的因緣,佛光人滿懷感恩緊緊跟隨,以回報法師們無私奉獻,發願將人間佛教留在紐西蘭。 下午常住啟建三時繫念佛事作為「紐西蘭佛光山道糧供僧總回向」,感謝信眾護持常住的弘法事業。滿信法師開示佛如光,廣修供養,以智慧照亮人生;法如水,常隨佛學,灌溉內心的淨土;僧如田,眾中耕耘,讓生命的福田富饒。從信願行次第的實踐與諸佛菩薩感應道交,讓生命充滿智慧的空性得以自在輕鬆。 當日,佛光緣美術館紐西蘭一館星雲大師一筆字展場、2025第一梯次的藝術沙龍展出、「似錦年華」賴華偉水彩畫展、為慈善募款的180部古董車展、本土市集、素食園遊會等活動帶給繹不絕的人潮,也為本土社會增添許多溫暖。...<詳全文>
文化藝術

  佛教東傳中國二千餘年,已經不侷限於宗教層面,而是深入民間與人們生活契合為一。其不僅影響中國字彙用詞,在建築、雕刻、茶道、繪畫、音樂、舞蹈、文學、戲曲等各領域上,都已成為中國文化主流,在社會教化、哲學思想等,亦不得不說是受到佛教的影響,甚至在藝術表現上更留有輝煌燦爛的遺產。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教育大業

  建寺安僧,弘法度眾,是歷代高僧大德共有的弘願。佛光山開山宗長星雲大師在歷經動亂紛擾的年代,來到台灣,目睹正信佛教的衰微,心中深刻感受到教育的重要性,了知需要人才才能講經說法、辦活動、興事業,讓正法久住。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慈善事業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於菩提樹下開悟,並於世間行化宣說種種離苦得樂、拯慰賑濟的法門。自古以來,佛教徒為實踐佛陀「應病予藥」、「拔苦予樂」的慈悲教法,凡對大眾身心生活有所助益的事業均視為己任,積極興辦慈善事業,實現人間淨土。
相關單位 查看更多

修持中心

  佛光山修持中心之興建,乃星雲大師鑑於佛光山弘法四十年來,僧俗二眾,卻苦無一處具有多功能修持的殿宇可供使用,並今日社會奢靡風氣熾盛,道德人心空虛苦悶、迷失敗壞,故特建修持中心,擬以長年舉辦禪修、念佛、抄經等行門修持,來增進僧俗二眾的心地功夫,端正社會風氣,淨化人心,為世界、國家、社會等,略盡佛教棉薄之力。
相關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