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範自己轉化業力 寶華寺佛學講座戒學面面觀

佛光山寶華寺於8月5日舉辦「八關齋戒」,由住持覺來法師主法正授及帶領修持,福慧雙修,解行並重。佛學講座則邀請佛光山文化院執行長永餘法師主講,以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著作《人間佛教的戒定慧》為藍本,從戒的制定、精神、實踐和終極,以及佛光山戒律等面向闡述「戒學」要義,有參加八關齋戒戒子及信眾逾120人聆聽法益。

永餘法師表示,學佛目的是要離苦得樂,如同佛陀經過修行而圓滿佛道,過程中關於業力的轉化和心念的修持非常重要,舉凡長相、福德因緣、命運都是過去的業力感召而來,娑婆世界為五濁惡世,有老病、恐懼、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等苦。除了透過禮佛、懺悔改變性格與心念之外,也需布施、持戒、忍辱等福德門修持;以及止觀雙運的智慧門完成。

「要懂得規範自己,培植福德資糧,藉以轉化業力。」永餘法師強調,學佛的人要能自律,才能自我要求、觀照、學習與成就。而戒律是自律的起點,因此戒律是行為規範,要達到成佛作主的目標,行為最重要。

如何幫助眾生解脫?如何幫助別人?永餘法師提及,要靠智慧,舉出大師面對問題臨危不亂的應變技巧,展現智慧與禪定的實例。一再強調戒定慧是學佛的三資糧,可對治貪瞋痴三毒,佛陀涅槃時囑咐弟子要「以戒為師」,因為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引用《翻譯名集》:「防非止惡曰戒,息慮靜緣曰定,破惡證真曰慧。」説明規範自己是戒,萬緣放下是定,證得真理是智慧。

「沒有舞台的時候,你的心在哪裡?如何安頓身心?」永餘法師表述,並非權力才是舞台,唯有不攀緣、不慌亂、不期待,才能安頓身心,其先決條件是學習戒律、規範,持戒精神即自我規範,不侵犯別人。

接續說明制戒有攝取於僧、令僧安樂、已信令增長等十利,其中,有自覺力、慚愧心的人,在團體中會過得很歡喜,尤其「正法久住」是佛陀制戒的最究竟目的。五戒是做人的根本,菩薩戒是實踐「上弘下化」的菩薩道;八關齋戒則是提供在家信眾學習體驗出家生活的一種方便。

談及佛光山戒律,說明大師開創佛光山訂定各項組織章程,建立各種制度,「集體創作、制度領導、非佛不作、唯法所依」等寺務運作的準則,更立下十二條門規、佛光山宗風和宗旨、佛光人的精神、理念和工作信條等。

對於戒的精神,應該要有正知正見,永餘法師表示,在職場上的守戒原則,包括敬業、有因果觀念、忍耐、感恩等道德觀念。「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透過戒法的自我規範,成就人格的養成,讓佛法在心裡產生作用,希望大家藉由受持八關齋戒、五戒、菩薩戒,乃至全方位的菩薩三聚淨戒的實踐,以增長善根,並能完成人格、圓滿菩提,繼而自利利他、自度度人。

相關圖片

  • 20230805_101047.jpg
  • 20230805_114600.jpg
  • 20230805_145659 - 修改.jpg
  • _MG_6311.JPG

觀看影片

檔案下載: